特约评论员/丁恒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员要带头就地过年,引导外地农民工、尚未离校的师生就地过年。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随着春节的脚步渐行渐近,年味开始在人们的心头升腾,春运也即将拉开帷幕。据交通运输部预计,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日均4000万人次。在国内疫情零星散发态势下,短时间内动辄数十亿人次的人口大流动,势必会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压力,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面临新一轮风险。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口跨区域流动,从而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老百姓常讲:“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都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成为评判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的“风向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带头做到“非必要、不回乡”,以自身的示范行动带动更多群众,真正让“就地过年”成为多数人顾全大局的主动选择。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人人当好“风向标”,积小成为大成,化量变为质变,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推动形成“就地过年”的新风尚。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总是与合家团圆的意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当前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一面是浓厚的亲情观念,一面是疫情防控大局,两难困境,如何破解?这就需要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树立“风向标”意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就地过年”的意义宣传好,才能推动“就地过节”转化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
当然,要让“就地过年”真正落到实处,仅仅依靠一纸倡议是远远不够的。最近,全国很多地方陆续推出相应政策措施。比如,杭州给在杭务工、非浙江户籍并在杭缴纳社保的春节期间在杭务工人员,每人发放1000元现金红包,“一键直达”在杭外来务工人员银行账户;厦门海沧区推出1100万元的“大礼包”,鼓励全区职工留在厦门过年;义乌规定2月1日至2月26日,留义过年人员可通过支付宝申领“新年红包”电子消费券500元/人……以岗留工、以薪留人,一系列务实有效“过年礼包”,让“就地过年”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千秋不改,家国情怀。倡导“就地过年”是特殊时期、特定环境下采取的特别方式,是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的对症之策。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风向标”作用,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积极营造“就地过年”良好氛围,我们一定能携手同心、共克时艰,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心安全过好年。期望疫情早日结束,拥抱春暖花开,拥抱所爱的人!(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