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天津西官房村:千年古村“焕”新颜 特色产业引发展

2020年12月28日 09:12:1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刘辛 许迪侃 视频/王旖文

  西官房村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镇北部,由官房、孟家园、王家台、郭家庄4个自然村组成,东依海河故道双桥河段,公元986年宋辽对峙,以此河为界,为防辽人入侵而在此设泥沽寨;明永乐年间,朝廷在此地开荒种稻;清光绪年间得村名官房;1983年更名为西官房村。

  西官房村现有村民631户、1877人,耕地817.5亩。

  历代以来,西官房村农业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土壤盐碱化严重,环境逐渐恶化,加上缺乏产业支撑,村民增收无望,西官房村一度出现了弃田务工现象。到2017 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足12万元,基本依赖于区、镇财政转移支付。

  近年来,西官房村全面大力发展名优特产及新兴的朝阳产业,同时在管理上实行网格化,以“一张网”兜住村内八大类约120项大小事项,实现人、物、事全覆盖,源源不断地为这个千年古村注入新的活力。

  现在的西官房村,环境优美,乡风和谐,产业兴旺。2019年西官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2017年翻一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44元,超过了天津市平均水平,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千年古村“焕”新颜 精神文明“凳”上谈

  走在如今的西官房村,平整干净的路面、整齐的房屋、美丽的墙面、随处可见的分类垃圾桶……完全想象不到,眼前这个“时髦”的千年古村曾以“脏乱差臭”闻名。

  (村内平整干净的路面)

  “以前外头都是臭水沟,垃圾也是随意堆放,夏天有时都不敢开窗,道路也都是一些小道,坑坑洼洼,挺不方便的,尤其下雨阴天都进不来车。” 土生土长的村民张启有怎么都想不到,村里的面貌能这么快焕然一新。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西官房村从垃圾清理、黑臭污水治理、公厕改造、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四个方面着手,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村庄。五年间,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对村内48条里巷、150处垃圾点位进行了集中清理;对村域14.75公里河道、32条沟渠进行常态化治理;对 17座水冲三格式卫生厕所进行改造建设,并新建户厕130座;村民做饭和取暖用上了天然气,实现了能源清洁化。

  同时,通过网格化管理,西官房村将全村分成4个片区网格、8个子网格,由党总支书记任总网格长,村“两委”委员担任片区网格长,其他村干部担任下级网格员,不定期对责任片区内的环境卫生、河道清洁、安全隐患进行巡查。

  (村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除此之外,西官房村还按照“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原则,房前屋后“见缝插绿”、“见空补绿”,引导群众开展“美丽庭院”大比拼。和很多村民一样,张启有非常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主动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每天早起都会把自家周边的马路打扫一遍,用他的话说,环境好了,大家伙儿都爱干了。今年,张启有家的小院就被评为了“美丽庭院”。

  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改善了,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跟得上。2019年6月,西官房村建筑面积69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道德讲堂一应俱全,并在村子里设立“板凳课堂”、“共享书屋”、“服务驿站”等,为村民们提供服务。

  (69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78岁的退休警察谢贵元是“板凳课堂”的主理人,今年,“板凳课堂”的想法一提出,谢大爷立即毛遂自荐,在自家门口首先设立“课堂”,吸引了大量的村民群众过来听讲。

  谢大爷喜欢讲自己的工作经验、生活经历,把有趣的小故事穿插在党的方针政策、精神文明建设等理论宣讲中,让内容“接地气”、“有生气”。来听课的人多了,有些没有自备板凳的人只能站着听,大爷便捡起自己的木匠手艺,亲手做了一批板凳,放在自家门口。

  (谢大爷亲手制作的板凳)

  谢大爷阅历丰富,头脑也清晰,现在有了板凳课堂,自己也能发挥余热,希望可以为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多出份力。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年来,西官房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21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4次,“板凳课堂”组织的讲座有百余户村民群众参与其中。

  生态绿屏中发展集体经济

  2017年,天津市提出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体系,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规划建设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用相当于中心城区2倍的面积,为京津冀再造一叶“城市绿肺”,共建首都“生态护城河”。

  西官房村地处绿色生态屏障核心,位于一级管控区内,既有的分散企业要全部迁出,新建的工业项目一律禁止,并且要恢复土壤安全。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西官房村一方面积极配合治理“小散乱污”企业专项行动,关停取缔企业9家;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建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沽水茂源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孵化基地,带动村民整合土地资源,从事精品小站稻绿色种植、稻蟹立体生态混养、南美白对虾标准化养殖等绿色产业,受益人数达到1670人。

  天津小站稻种植始于宋辽时期,是中国北方粳稻的代表,也是全国第一个进入中国地理标志名录的粮食作物。西官房村所在的津南区则是小站稻的原产地。

  得益于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显著性改善,过去制约水稻产业发展的水资源匮乏问题有了极大好转。但农户依然面临土地分散、品种落后、市场开拓难等诸多问题。于是合作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的发展路径,找到种粮能手王德亮,帮助他流转了本村村民的数百亩低效闲置耕地,通过整治改造,开展良种高品质小站稻机械化规模示范种植。

  (种粮能手王德亮在给米脱壳)

  除此之外,合作社还帮助他选取了“津原U99”等新近繁育的优质品种,并创立了“农为食添”生态米特色品牌,成功打开中高端市场。虽然亩产较低,但纯绿色生态种植的精品小站稻售价较高,每亩可实现增收60%以上,实现了小站稻的高质量发展。

  2019年西官房村又整理出80亩耕地进行稻蟹混养试点,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两个生态系统合二为一。通过河蟹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同时河蟹排泄物可以肥田,大大减少了水稻对农药和化肥的需求;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与普通稻田相比,稻蟹混养每亩地的综合收益可提高约1000元,相比过去翻了一番。尝到了甜头后,今年合作社进一步将稻蟹混养的立体种养殖扩大到了100亩。 

  除了赋予名优特产更鲜活的时代价值,西官房村产业振兴的名录里,还多了一个时代“新贵”。

  花卉产业既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更是绿色的富民产业。2019年初,在外经商办企多年的杜艳林带着技术、资金回到了西官房村,成为沽水茂源合作社君子兰种植项目带头人。凭借着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丰富经验,项目初期就树立起“用工业化思维做农业”的现代理念,谋划君子兰栽培设施农业示范区。

  (君子兰种植项目带头人杜艳林)

  靠着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杜艳林克服了创业初期一个又一个困难。项目初期不具备使用燃气条件,一个智能化大棚仅电加热一项每天电费就高达500元。为了让村里的产业旺起来,村“两委”班子多方研究解决办法,积极申请帮扶政策,最终在镇里的支持下,为君子兰种植示范区免费开通了燃气使用接口。 

  不到两年的时间,杜艳林的君子兰种植基地已经发展到20个暖棚,君子兰从最初的2万株发展到30万株,产值达到数百万元。现在,杜艳林还在和天津工业大学合作,探索“智能大棚”在花卉种植中的运用。

  新型农民的回归,让西官房村的精气神更足了。实实在在的示范效应打开了村民的眼界和思维,一条绿色与花卉铺就的小康大道愈发清晰。

  大学生返乡,创业梦绽放希望的田野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人。一段时间以来,西官房村存在的人口外流现象制约了村里的发展。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集体产业红红火火,大学生回村创业就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他们带着先进的理念、技术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为村里的发展添砖加瓦。

  孟令鋆就是一位从西官房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市区一家知名农资销售公司上班。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他发现西官房村的种植结构偏重粮食作物,且周边农资农技配套匮乏,村民守着大片的耕地还要购买高价的蔬菜。随着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深入,原来在“小散乱污”企业就业的一些村民,也开始关注蔬菜种植所蕴含的商机。

  2019年,孟令鋆在西官房村开设了农资门店,从开始的兼职变为全职,经营范围也从蔬菜种子拓展到农具、化肥等全部农资,辐射范围覆盖整个双桥河镇。

  一个偶然的机会,孟令鋆了解到,由于农户们的销售渠道有限,每年都会有很多蔬菜卖不出去,有些只能存在窖里最终烂掉,有些甚至直接拿去喂鸡。刚得知这一消息,小孟便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广告”,没想到靠谱儿的小孟一呼百应,朋友们把农户们滞销的蔬菜一抢而空,并都反馈味道不错,以后还买。

  这下,小孟成了农户们的“主心骨”,今年,地还没开始种,大家就争相来向小孟“汇报”,谁家打算种几亩,种哪些品种,小孟的小本子上已经记得清清楚楚。

  “现在小程序也开始慢慢在做了,还有采摘农业,都是在不断地拓展销售的渠道。”

  为了不让大家的期待落了空,小孟开始想方设法拓展更多渠道,逐步探索建立起了“超市订单+种植”的高附加值蔬菜产业新模式。

  从选种到指导种植,再到销售,孟令鋆成为了西官房村的农产品职业经理人,现在,孟令鋆还在村里开起了农技讲堂,普及蔬菜种植专业知识,为年龄偏大的村民解决农业知识老化的问题,真正帮助村民形成农业产业链的良性延伸。

  谈到未来的发展,西官房村党总支书记张玉铁说,现在西官房村的环境变好了,产业也有了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但是大家想要过得更好,就要一边把现有的产业扎下根,一边向新的产业拓宽思路。现在天津的国家会展中心就要建成了,这个北方规模最大的会展综合体距离西官房村只有不到九公里的路程,它是北方会展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更是西官房村发展的机遇。下一步,依托区位优势,西官房村将把观光、采摘、民宿结合起来,探索可持续的产业形态,让村民们在致富路上走得更宽更远。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