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寒风凛冽,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饰美家家具加工厂里却是一派火热景象,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胡笑正和工人一起加工板材。
“现在我们夫妻俩一个月收入大约一万块钱,除去开支,一年能结余三四万块钱,是妥妥地小康了。”胡笑说。五年前,他放弃上海的工作,回家和妻子一起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两个孩子,没了工作,全家人的生活日渐捉襟见肘。在村委会的帮助下,胡笑在村里的家具加工厂找到了工作,吃苦耐劳的他逐渐从小工成为了技术指导,不仅收入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
在宿迁,像胡笑一样实现稳定脱贫的低收入户不胜枚举。近年来,围绕“缓解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宿迁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坚持突出工作重点,创新体制机制。
■去年年底,全市低收入人口和省定经济薄弱村收入分别达到11051元、41万元,三个省级帮扶重点县摘帽,三大片区面貌明显改善,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今年以来,宿迁市按照“扫尾、巩固、衔接、探路”总要求,积极应对突发疫情冲击影响,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今年1至9月份,全市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省定经济薄弱村村均收入分别达到9465元、49.5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2.4%、64.63%。
兴产,激活贫困主体内生动力
“家家种树栽花,户户蟠扎盆景。”走进沭阳县新河镇等地,一幅幅美富共生的画面让人羡慕。沭阳有盆景从业人员10万余人,盆景年销售额超40亿元。“十三五”以来,沭阳盆景产业带动精准扶贫资金6500万元,建设了21个农业结构调整项目,直接或间接带动创业就业10.5万人,帮助约5000个贫困家庭1.2万名低收入劳动力务工脱贫。
近年来,宿迁市坚持将脱贫攻坚与加快发展相统筹,全力推进产业、电商等富民项目建设,有效激活了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
在推进产业扶贫中,利益联结机制是难点更是关键点。宿迁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扶贫涉农资金投入重大项目,折股量化到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增强重大项目对脱贫攻坚带动作用。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宿迁通过市场化和契约化实现产业利益与群众利益一体化,固化农户利益,将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脱贫和企业长效发展一体推进。
电商是宿迁的一块金字招牌,去年宿迁市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为231亿,位列全省第三。近年来,宿迁市因地制宜,将农村电商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一村一品一店”等电商扶贫模式,省定经济薄弱村创成“中国淘宝村”19个,4.5万低收入人口通过电商就业脱贫,宿迁被确定为全省“电商就业扶贫示范区”。为巩固农村电商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宿迁市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扶持意见》等政策文件,并策划举办了运河品牌电商大会等一系列电商活动,全力支持农村电商发展。
减支,积极破解支出型贫困难题
“年初,我在张圩医院住院一个星期,共花费1700多块钱,最后我自己只付了175块钱。”沭阳县张圩乡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张秀美激动地说。在张圩医院,厚厚的本子上记录了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就诊费用的减免情况。该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专门开辟就医绿色通道,先诊疗后付费,确保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内。
破解支出型贫困是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据统计,“十三五”之初,宿迁因病、残、学、灾致贫占比在70%以上,为此,宿迁市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措施同向发力,有效破解了支出型贫困难题。
教育扶贫不仅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宿迁市积极打造教育扶贫助学“三全体系”,即全学段提标,低收入农户子女助学标准高于省标准500元至1000元;全市域覆盖,市外就读、市内跨县区就读等助学盲点逐一解决;全社会参与,连续五年开展“群”众助学活动,捐款突破100万人次,筹资超过1.1亿元。截至今年9月,全市累计资助低收入农户贫困学生89.6万人次、9.15亿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宿迁市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大病补充保险“四道防线”,着力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宿迁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低收入农户大病补充保险制度,对经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剩余的合规部分再按照85%比例予以报销,不设起付线、上不封顶。去年,宿迁市又把大病补充保险从政策范围内向合规目录以外费用延伸,对经专家评审确定为治疗所必需的费用列入报销范围。截至今年9月,全市大病补充保险报销金额达到1.9亿元,36万人次受益,单笔最高报销11万元。
除了教育和医疗,宿迁市还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对低收入户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大病补充及主要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由财政全额代缴,用水、用电按照户均每年360度电、48吨水标准予以补贴,累计代缴及补贴达12亿元。
统筹,构建城乡融合减贫发展机制
今年7月,拿到新房钥匙,泗阳县爱园镇松张口新型农村社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张运道感觉握住了“稳稳”的幸福。对他来说,不仅圆了安居梦,还在家门口就有了一份安稳工作。“大林果蔬产业园离我家就一公里,我现在是园里的长期工,每月收入两千块钱。”张运道高兴地说。
近年来,宿迁市坚持创新城乡融合减贫机制,将农房改善作为龙头牵引,把土地增减挂钩作为关键支撑,把扶贫重点片区作为最大短板,协同推进脱贫攻坚和四化同步,取得明显成效。
顺应群众对住房条件改善期待,2018年9月,宿迁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农房改善作为推进“四化同步”和统揽乡村振兴的龙头性工程,结合“1+3+50+N”城乡空间格局优化,统筹布局、扎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今年9月,全市已开工建设农房改善项目215个、已有5.7万户农民实现住房条件改善。在农房改善过程中,宿迁市积极配套引进农业重大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家门口就业”工程,确保改善农户有事做、有收入。
2016年3月,宿迁市成功获批全国六市之一、全省唯一土地增减挂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使用试点城市,打通了发达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资金资源双向流动和优势互补的空间和通道。增减挂钩政策“增”的是民生福祉,“减”的是城乡差距。在经济效益上,宿迁市土地增减挂交易累计收益资金147.27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社会效益上,全市增减挂实施区域土地流转率达到71%,有力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在生态效益上,美化了人居环境,改善了生态环境,改良了生产环境。
三大片区是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大短板,宿迁市对片区“十三五”整体帮扶作出详尽规划,特别是近年来,宿迁市大力实施片区通达工程,片区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等达到100%;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创成省示范村卫生室297个,完成片区36所学校改薄任务,全面消除校园D级危房,区域供水通村入户率达到100%;建立新引进农业重大项目20%以上落户片区刚性制度,众多农业重大项目落户片区,西南岗片区光伏等扶贫产业规模初步形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还需稳住幸福。围绕2020年后接续推进减贫事业,目前,宿迁市已在全省率先全域开展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小康路上,宿迁一定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