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省监测中心与省气象台会商,大气扩散条件转好,全省空气质量优良,预计12月14—15日,全省空气质量以良为主,达到《江苏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解除预警的条件,于14日10时,解除全省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
2020年12月10—13日,江苏省经历一次PM2.5重污染过程,这是今年入冬以来江苏省经历的污染程度最重、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污染过程,期间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依托“大气专项”研究平台,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针对此次污染过程开展形势解读与成因分析。
12月10日起,江苏省大气扩散条件开始转差,连续3天省内出现轻度—重度污染城市。其中,11日连云港市达重度污染,徐州、淮安、盐城、宿迁、常州5市达中度污染;12日徐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宿迁9市达重度污染,无锡、常州、泰州3市达中度污染。从PM2.5小时浓度来看,连云港市最高小时浓度达280微克/立方米,为本次污染过程中的峰值浓度。13日,江苏省大气扩散条件自北向南将逐渐好转。
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外源输送叠加本地排放二次生成,导致本次重污染过程发生。
气象条件逐日转差
10日以来,江苏省大气扩散条件逐步转差,主要表现在风速逐日变小,外源输送后无法扩散;相对湿度逐日增大,更加利于污染物累积和二次转化。从风速来看,10日全省风速约2米/秒,11—12日,全省受均压场控制,大部分地区风速小于1米/秒,凌晨及夜间逆温明显;从相对湿度看,10日全省相对湿度为83.7%,11日上升至87.0%,12日江苏省气象台发布大雾红色预警,江苏省大部分地区相对湿度达95%以上,相对湿度接近饱和。
外源输送影响显著
数值模式内外源解析结果显示:12月10—12日,全省平均外源贡献为52%,较内源贡献高4个百分点,其中江苏省北部地区受影响更大,徐州、连云港、宿迁3市外源贡献占比分别达62%、60%、60%,从全省来看,北部城市的污染也重于沿江城市;13日,受冷空气输送影响,全省平均外源贡献达64%,较内源贡献高28个百分点,外源输送对江苏省贡献逐步增加。
本地排放污染物二次生成PM2.5,进一步加重污染
12月10—12日,气态前体物环比升幅逐渐由CO(化学性质稳定,能够长距离传输)“一枝独秀”转变为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 “三足鼎立”局面,说明本次污染过程初期,江苏省受北方污染物输送作用突出,中后期在外部输送基础上,本地排放的NO2、SO2污染物叠加本地污染物二次转化作用,进一步加重江苏省空气质量污染。
从典型城市徐州市PM2.5中SNA(硫酸根、硝酸根、铵根)等主要二次生成组分来看,12月11日9—11时,徐州市PM2.5浓度急速飙升,PM2.5中的硫酸根、硝酸根浓度分别上升101.5%、151.5%,其占比由46.7%升高至51.9%,说明工业企业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的NO2,燃煤排放的SO2等气态污染物在空气中快速转化为颗粒物,这是导致PM2.5浓度急速上升的关键因素。
未来空气质量形势预判
根据省环境监测中心预报结果显示:预计12月13日20时前后,沿江8市空气质量将逐渐转好;14日,江苏省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15日,大气扩散条件略转差,空气质量以良为主,徐州市达轻度污染,PM2.5小时浓度短时将超过90微克/立方米;16日,大气扩散条件转差,苏北城市空气质量以轻度污染为主,沿江城市良—轻度污染;17日,沿海城市空气在良-轻度污染之间,其他城市以轻度污染为主;18日受均压场控制,大气扩散条件较差,苏北城市在轻度—中度污染之间,其他城市以轻度污染为主。
(来源:《零距离》记者/何畔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