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长三角医学转化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 “医研产”同台竞合推动转化医学发展

2020年12月14日 18:02:3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首届“长三角医学转化(医疗器械方向)创新创业大赛”13日下午在南京高淳落下帷幕。大赛通过汇聚各方资源,为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园区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医学研究走出论文,走向临床应用。本次大赛自今年6月启动,共征集参赛项目219个,各界对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且水准有了较大提升。

  “这个东西很简单,但的确是解决了我困惑多年的一个问题,10多年间我做了很多穿刺,没办法,下面用个纱布垫着怎么垫,还是垫不好……”这是在大赛决赛会场外出现的一幕,来自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的医生宋进华看到同行,忍不住兴奋地描述起他的一款新型定位固定装置,用来固定穿刺用的针头。因为临床上,穿刺需求非常大,但针头很长,进入人体体表的时候会不稳,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固定,假如定位不准,就会给病人带来反复穿刺的风险和痛苦。现在他想出了一个3D打印的辅助支架,相当于一个稳定器和瞄准器,“我这个东西就设定一个角度,针直接就可以放在这个上面,在体表的时候我就把角度给固定了,而且已经在临床上用了,有病例的展示。”

  之所以来到大赛,则是为了寻求企业和政府等各方的合作。南医大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文涛解释说,这只是宋医生的一个“金点子”,落地批量生产、临床大规模应用还需要药监、企业等一起来完成,医生没有办法依靠个人力量去实现:“这个目前在临床里还没有收费目录,首先要通过大赛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知晓,药监、企业界一起来探讨,经过论证之后,要给它开辟绿色通道,否则厂家无法生产。”

  这正是“转化医学”的意义。刘文涛告诉记者,作为一门链接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新兴学科,它更注重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转化研究、促进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加快科学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近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转化医学的建设工作,去年还揭牌成立了江苏省首批医学转化创新基地,目的就是推动创新成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需求,“举个例子,以前都认为实验室里做研究,研究出来之后只要把事情搞清楚了,就能把一个病给治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做过一个统计,1978年-2008年30年的时间,全世界有上百万篇关于肿瘤的研究,真正对肿瘤的认识尤其血液肿瘤的突破不是特别多。基础医学要与临床有密切沟通,最后谁能把产品做出来?实际上是厂家。”

  现场评委、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徐开林也表示,大赛汇聚多方资源,调动了创新机构特别是医疗器械企业的积极性,它们与医疗机构的互动不断深化,与一线临床医技人员的深入交流,能使得创新路径更加明确、更加精准。

  本次大赛以长三角区域为范围征集项目,实现了跨专业、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合作。据江苏省医健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王冬青介绍,大赛从去年动议以来,长三角健康产业联盟多次召开会议,克服疫情造成的各种困难,共同携手完成了大赛的各阶段任务,围绕探索转化医学体制机制的创新与临床应用,各主办单位共调研考察了300家企业,40多个园区,50多个人医疗机构和院校,为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一市三省工作组对本地的重点医院、高校、园区等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凸显了大赛交流的宗旨。

  决赛现场,来自浙江杜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容若文带来了一款动态光学乳腺成像系统,相比目前市面上的诊疗手段,能够实现无痛、无创、无放射地简便、快速的早期诊断,且近几年测试显示系统的平均灵敏度达90%,准确率高、检测成本低,此次他们是寻求更多的智能化空间,“第一步是成像,成像以后是医生去读片。一期做完之后,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数字化了,再做的时候要把这些数字化的东西给整理出来,通过临床,通过医生的评估,变成一个智能的模型,我们就组一个新的团队,考虑到以后,百万人、千万人的材料,我们要建一个数字中心,来存储和处理这些数据。”

  最终,来自江苏医疗设备公司的术中毫米级肿瘤快速检测与诊断的分子荧光设备和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团队的环杓关节复位钳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分别获得比赛特等奖和一等奖,不少参赛项目在现场找到了合作伙伴。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名誉会长王广基院士提出,转化医学的未来要瞄准信息技术趋势,抓紧抓好5G技术的落地应用,实现远程专家与科研团队的超时空对接应用,做到院际之间、城际之间、甚至国际之间的瞬时互联互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精准下沉,覆盖基层;同时大力推动企业、医校的技术更新升级,加强在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对传染病如新冠肺炎等的预防与处置、提高态势研判、干预处置和基层指导的智能化水平,强化多源收集传染病数据能力,进一步拓展公共卫生事件监控的广度和深度。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丁凤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