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三喜
(作者杨三喜,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时事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前,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鸣鹫镇中学3名学生在教室讲台被勒令自行砸手机”的视频引起网民热议。蒙自市教育体育局发布通报,称网传视频属实,并已对该教师进行停课调查,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安抚。
即便是源于“为孩子好”的初衷,勒令孩子砸手机也显得过于粗暴,而且这一行为还涉嫌损害他人财物。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合法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前提。当地教育部门表示在全市教育体育系统开展法治及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职工法治意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理所应当。学校育人,要用教育的方式,以理服人。用强压的、强硬的方式压服学生,违背了教育的本意,也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有人说,要毁掉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手机就可以了。这种说法虽有些夸张,却道出了手机等电子设备对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的不良影响。近年来,因为沉迷游戏、短视频,影响学业,激发家庭矛盾,甚至酿成生命悲剧的案例,经常见诸报端。正因如此,包括家长、老师、校方在内的一些人,将学生手中的手机视为“洪水猛兽”。这一次教师勒令学生砸手机,想必也是用尽了其他方式仍不奏效,否则,老师态度也不至于如此激烈。
当地对教师停课调查后,网络上对教师一片同情之声。很多网友认为,对老师的行为应该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少些责难。老师如此“动真格”地管教孩子,是负责任的表现。一些家长本来就反对孩子使用手机,只不过平时束手无策。老师的做法虽然“粗暴”,但如果能够起效果,家长也乐见其成,甚至充满感激。近年来,教师砸手机或者勒令学生砸手机的新闻屡屡发生,每每引发较大争议,但依然不绝于耳,恐怕就是因为背后有朴素而强大的民意支持。
然而,粗暴禁止中小学生使用手机,人为地把他们与数字设备隔绝开来,是不现实的。进入数字时代,手机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是对于互联网原住民来说,手机就像是我们曾经使用的纸笔一样不可或缺。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手机就是在线教育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平时,很多教师布置作业、下发通知也都依赖手机。前不久,教育部在回复“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时,重申了“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的规定,但也提出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这个“合理”,就是对学校管理智慧的考验。同时,课堂之外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上网、健康上网,也是见智慧、见功力的重要维度。
管理手机,“一砸了之”不可取,也绝非“一禁了之”这么简单。加强对中小学生网络和智能手机使用的日常管理,教育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通过教育的方式,提升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媒介素养,帮助青少年提高防沉迷、防不良信息侵害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网络治理,提升游戏平台、短视频平台等的防沉迷效果,全面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广大家长以身作则,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更好发挥家长监管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