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丁俊 摄像/马骊雪豪 剪辑/马骊雪豪 王旖文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地处云南东北部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三省八县交界,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境内山高、坡陡、谷深。会泽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有12.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寒、冷凉、干热河谷地区,这些地区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公共配套成本过大、难见效、易返贫,“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十分突出。
“十三五”期间,会泽县共建设集中安置区102个,共搬迁安置26261户102693人,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4.5%,是云南搬迁任务最重的县,搬迁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目前,会泽县集中安置区已全部建成,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和同步搬迁人口入住率100%。实现从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搬到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从而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
(张玉明老人在新家中做饭)
来到会泽县73岁老人张玉明的新家时,他和老伴正在准备午饭。看到我们来了,老两口热情地将家里的核桃拿出来与我们分享。
张玉明一家原先所在的会泽县火红乡格枝村老鹰岩小组,因只有老鹰才能在这里生存繁衍而得名,一面靠山,三面悬崖,海拔2000多米,山高石多。住在山上生活有多不方便?张玉明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家里要宰过年猪,从集市上牵了一头猪回家,我家旁边就是悬崖,有大概300多米。走山路快到家的时候,猪脚下没踩稳,一下子就摔到悬崖下面去了。”
(老鹰岩山上的石板房)
老鹰岩离会泽县城大约130公里,村民们需要翻山越岭到县城赶集,有时来回一趟就要一天的时间。村里没有水源,吃水成了头疼的问题,村民罗安飞每天都要背着瓶瓶罐罐到最近的山沟去打水,一次要背二三十斤,如果白天没时间,晚上就需要打着手电或者举着火把走夜路。
“想搬啊,只要离开大山,不管去哪儿我都高兴。”
易地扶贫搬迁,让幸福越来越近
为了让住在山上的村民有更好的居住环境,会泽县曾经也想过不少的办法,但都离不开“山顶搬山腰、村头搬村尾”的老路,效果并不好。2018年,会泽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城拿出3270亩土地,按照人均20平方米的标准,统一建设281栋、总面积162万平方米的安居房。
2019年1月,张玉明一家成为了首批搬迁进城的居民,同年5月,包括罗安飞在内的老鹰岩所有村民全部搬入整洁、舒适的安置小区,开始了新生活。罗安飞高兴地说:“现在家里用上了自来水,也有了饮水机,过去背水吃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而在张玉明的心中,小孙子上学的问题一直牵挂着他。过去住在山上,孩子要跋山涉水去上学,时刻都要担心他路上的安全。搬进新城后,道路宽敞,出门就有公交。 “现在政策好了,儿子媳妇也可以安心在外打工,我就专门照顾这个小孙子,哈哈哈!”老人笑得很开心。
在会泽新城,下楼就有卫生服务站、学校、活动广场、公交车、扶贫车间、农贸市场,但问题是,易地搬迁群众大多都是世代住在大山中,搬迁到城里后,能适应吗?在会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我们遇到了志愿者张涵,做志愿者一年多来,他每天都和搬迁户们打交道,大到如何看病、在超市里怎么买菜、怎么看红绿灯遵守交通规则,小到如何使用抽水马桶、整理房间、义务理发,张涵和其他志愿者们每天都会走遍新城的每个角落。张涵说,好的政策需要他们来推动更好地落地,帮助搬迁户们完成从村民向市民的转变。
保障就业让群众近期快速脱贫
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后,会泽县委县政府决定走一条“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的易地扶贫之路。会泽县扶贫办副主任王锐说:“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是解决老百姓收入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产业需要3-5年的发展周期,一旦形成规模,会促进百姓稳定增收,而想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根本。”
雨碌乡马桑坝、座江两个村地处牛栏江畔,湿热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竹子资源十分丰富,漫山遍野都是竹子。长期以来,村民都有从事竹编的习惯,但由于编织技艺粗放,一直以来,他们的竹编产品卖不出好价钱。为了使当地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017年,会泽县残疾人联合会在雨碌乡马桑坝村举办残疾人竹编培训班,邀请专业老师对当地50多名残疾人进行竹编工艺培训。
(王玉荣和妻子在竹编)
对于座江村的村民王玉荣来说,竹编成了他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王玉荣家里四口人,自己三岁就患有小儿麻痹症,靠双拐才能行走,妻子又是先天性聋哑。学习了5个月后,王玉荣学到了竹编新技巧,带着妻子编起了工艺品。2019年,王玉荣全家搬进了会泽新城,住上了新房子,会泽县残联在新城成立了竹编扶贫车间,王玉荣成了扶贫车间的竹编师傅,夫妻俩每月能挣到2000多元钱,一家子算是有了稳定的收入。王玉荣说:“党的政策好,房子自己不搬一块砖,不拉一袋水泥,能住这儿的房子,心满意足了。人要知足常乐,有人拉你一把,你就得爬起来,不能躺在地上。”
以礼街道办事处河滨社区的扶贫车间内,30多名工人正细心地忙着电脑数据线穿线、排版、焊接等工作。车间负责人吕国伟算得上是会泽新城扶贫车间里的青年才俊,多年来他一直在外打工,农忙时节回到村里帮忙干些农活,一年打拼下来的收入也仅够补贴家用,一旦家人生病,生活费非常紧缺。今年1月份,吕国伟一家搬迁到了会泽新城,一家人终于稳定下来,身患糖尿病的母亲就近就能享受到良好的医疗条件,两个孩子上学再也不需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五分钟就能到学校,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吕国伟决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做点事情。今年4月,凭借多年在外打工经验,吕国伟决定开办一家扶贫车间,自己有了稳定收入,还能帮助更多的人。
房租三年全免,组织人员培训,招录一名员工有政策补贴,在会泽县委县政府和县人社局的政策扶持下,吕国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会泽云露工贸有限公司,有一百多名贫困搬迁群众,通过老带新逐步成为公司员工,每人每月的工资至少两千多元。吕国伟说,“虽然自己脱贫了,也要想到其他和自己一样的贫困户,想办法带动他们一起脱贫。”
发展产业促长期稳定增收
会泽县现代蔬菜产业基地的水培蔬菜大棚内,工人们正在将一株株绿珊瑚生菜放进水培槽,自然生长30天就可以收割上市。基地内负责管理园区的会泽县道成扶贫开发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综合部副经理张瑞介绍,与传统土壤种植不同,水培蔬菜最大的优势在于无污染,能有效地防止蔬菜的病虫害和生长品相,基地内种植包括红珊瑚、绿珊瑚、红橡叶在内的10多个品种蔬菜,每年可以收10次,主要销往香港。
张瑞说,作为会泽县政府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道成公司负责基地的建设,引进有生产技术的合作伙伴生产销售,组织易地搬迁的贫困群众在基地务工。目前基地可以提供常年或季节性务工的工人人数达3000人左右。目前基地内的工人有80%以上都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最低人均年收入达到1.6万元。张瑞介绍,下一步他们还将建设冷链物流园区,一期已经建成投产,已有六七百人的贫困群众在里面务工,等到二期项目全部建成以后,还可以为搬迁群众提供1000个工作岗位。
现代蔬菜产业基地是会泽县产业扶贫的缩影。为了提高脱贫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会泽县将蔬菜、高产燕麦和中药材作为主攻方向,规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65个,带动3.78万户贫困户14万余人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会泽县扶贫办副主任王锐说:“下一步将继续通过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开发公益岗位、鼓励外出务工和特困救助等方式,切实增加特殊困难群体经济收入。”
让教育阻断远期贫困代际传递
会泽县东陆高中是一所刚刚创办三年的混合所有制学校,全校5429名学生中,建档立卡贫困生占了三分之一,人数是全县7所高中中最多的。2020年,面对建校以来的第一次高考,东陆高中交出了耀眼的成绩单:全校1699名学生参加高考,两名同学被清华、北大录取,243名同学高考成绩超600分,644名学生的成绩上重点线一本线,本科率达到93%。其中,建档立卡的学生有499个,有73名同学超600分,207名同学达到一本线。
(会泽县东陆高中)
东陆高中校长邓余勇介绍,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到校后,政策上可以享受免学费的资助、生活补助、高中助学金,加上学校一些智慧计划等,每年有7000元左右的资助,大大解决了学生求学路上的后顾之忧。但光靠这些还不够,邓校长说,因为受制于家庭贫困原因的影响,建档立卡贫困生都会缺乏自信,甚至会有一些自卑。因此,学校有针对性地将心理课程排进课表,通过在心理、思想问题上指导,让这些学生能够走出贫困的阴影,让他们变得阳光,变得自信。
这些孩子个个都很争气,今年发生的一件事让邓校长感动至今:“疫情期间学校组织高三学生在家通过网络进行备考,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家住在大山里,家里网络时好时坏,他只能到他家背后的大山上去学习。有一天天气非常差,但是这名学生依然坚持在山上上网课,所以当我看到照片之后也非常感动,为我们学生这种刻苦的精神所感动。”
(东陆高中校长邓余勇)
在东陆高中的教学楼前,有16个字格外引人注目:生吾炎黄,欲我华夏,待之有为,必报中华。它们时刻提醒着学生们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邓校长骄傲地说:“办学三年,我们没有一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现在,“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已成为所有会泽人的共识。采访中,我们偶遇了东陆高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张妮娜,小姑娘对于明年的高考非常有信心,目标也非常明确:“希望能考上北京大学的化学院,早一点出来为家里减轻一点负担,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