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罗建华
国家统计局11月16日发布数据,1月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就业关乎社会大局,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面对线下招聘受阻、就业市场热度降温、劳动者求职不托底等状况,我国系统部署强化稳就业“新政”,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全力稳定就业大局。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低于过去水平,但新增就业前10个月提前完成目标任务,好于预期,来之不易。
活源头,减负担稳企业。企业是就业的源头,企业在,岗位就在,就业才稳。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企业的物流受限、原材料供应短缺、资金压力较大,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稳岗压力加大,出现了减员裁员的苗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着力稳企业保就业”作为一项重点,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从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让更多市场主体活下去。这些措施,推动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用工、原料、运输、资金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良性发展,稳定就业岗位,为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提供了坚实支撑。
抓重点,优服务施援助。疫情对就业产生了影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疫情压力下,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工找到工作,如何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提供更多机会,是做好稳就业工作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重点课题。以农民工来说,我国有2.9亿农民工,其中约1.7亿需要离家务工,特别对于其中的贫困劳动力,务工收入是家庭收入大头。农民工能否稳定就业,关乎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乎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揆诸现实,针对就业市场需求下降、毕业生求职延后等情况,“瞄准”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从国家到地方明确提出了扩大企业吸纳规模、扩大基层就业规模、扩大招生入伍规模等针对性举措,打出稳就业的“组合拳”,护航重点群体就业。
拓渠道,育新机挖潜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在线新经济异军突起,知识付费、在线教育、网红带货等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在承接传统行业劳动力分流的同时,还为吸纳更多群体进入新就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经济步入复苏通道,招聘需求量稳步提升,其中,平台经济催生的网络直播、网络带货、云客服等新消费领域招聘尤为火爆。以网络直播为例,来自拉勾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电商行业人才报告》显示,相比于2019年,2020年上半年电商行业对“直播运营”相关岗位人才需求增幅达47%。各地积极发掘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就业新潜力,不断培育适应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气候,优化就业环境补短板,让拼就业、拼事业者奔跑无忧,共同拥抱美好的职业未来。
托底线,保生活强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对困难群众予以兜底保障,是民生保障的底线和优先发展层次。受疫情影响,部分劳动者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失业人员生活困难。对生活困难的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兜牢底线;对已经登记失业人员中的参保人员,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放宽失业保险金申领期限,同时畅通申领渠道,实现线上就能领到失业保险金,确保失业保险待遇能按时足额发放,对于领金期满但还没有就业的,以及一些按照现行的领金条件不符合的参保失业人员,可以发放6个月失业补助金;受疫情影响的失业人员及时纳入就业援助范围,进行重点帮扶,对那些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通过开发一批消杀防疫、保洁环卫等临时性公益岗位来进行托底安置,并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畅渠道、保生活、优服务、强援助,多措并举为困难失业群体基本生活保驾护航,兜牢底线,稳住就业压舱石,守护民生幸福之源。(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