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大文章,打造大运河千年文脉亮丽名片

2020年11月14日 10:05:1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1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了解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特约评论员/罗建华

  习近平总书记13日在江苏省扬州市考察调研。他先后来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江都水利枢纽,了解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建设和江都水利枢纽运行等情况。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全长近3200公里的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为古代中国的统一与持续发展,中华文明和谐进步与长期繁荣,以及近代以来国家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了独特作用。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首要前提。大运河生态环境是大运河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文化带存在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运河沿线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航运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部分河段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等一些突出性复杂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的综合管理机制,理顺区域间、部门间、产业间的关系,夯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基础;要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合理规划岸线使用,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管控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着力营造优良生态与悠久文化交相辉映的运河景观带。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内在要求。大运河文化融合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这些都是大运河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的独特标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深厚根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将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为此,要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运河旅游景观条件;着力丰富产品供给,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和个性的旅游服务;着力强化品牌体系建设,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着力推进融合拓展上下功夫,推动文化旅游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

  千年大运河,锦绣贯古今。在见证过时代变迁、人事代谢之后,这条古老的河流又迎来了新的历史节点。继去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生态环境部、文旅部等部门近期共同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并指导沿线8省市编制了8个地方专项规划,此举标志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的规划体系已形成。展望未来,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打造出一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罗建华)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