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从“三无村”到“流量村” 河南鹿邑夏庄村的幸福事

2020年11月10日 16:42:1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黎明 摄像/颜斌 剪辑/黎明 颜斌

  人间最美是清秋,南方黄澄澄,北方绿油油。2020年10月底,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夏庄村的小麦刚刚出苗,数万亩麦田一望无际,显得生机勃勃。

河南周口鹿邑被称为“中原粮仓”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走进夏庄村,绿树成荫,河流清澈,幢幢小楼错落有致,村民说说笑笑,一片幸福模样。难以想像,短短三年,这个昔日一穷二白的“三无村”,就实现了人均收入三倍增,逆袭成为自带流量的“网红村”。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美丽夏庄展露新颜

  开对“药方子” 拔掉“穷根子”

2015年的夏庄村村委会

  2015年,河南省和鹿邑县派出了第一批优秀机关干部,担任鹿邑105个贫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此后不断增派工作队,5年来已有上千名队员驻村接力,实现了全县500多个行政村帮扶全覆盖。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师司保江,是2017年来到夏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司保江告诉我们,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定点帮扶前,村里没有产业,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民种植传统农业小麦、玉米,主要经济收入靠外出打工,村里有31户近百名贫困户。

  夏庄村所在的鹿邑县,是老子故里,“中原粮仓”。过去长期依赖传统农业种植,农村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刚到夏庄村时,驻村工作队员们看着肥沃的农田,满脑子都是怎么样才能让“金土地”种出“金疙瘩”?

大多数村民种了一辈子麦子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为了摸清家底,2017年,入村不到一个月,司保江、庞斌、李大卫三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就白天黑夜连轴转,逐一拜访全村525户人家,走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把村情民意摸了个透。

司保江走村串户

  驻村工作队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夏庄村既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旅游资源,更没有特色地标性农产品资源,是个典型的“三无村”。借助高校资源优势,驻村工作队邀请专家对电子商务进农村、农产品上行、村庄建设、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开展培训,定下了短期开展村容村貌改造、提升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中长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与鹿邑县共同出资改造村委会

  方向明确了,基础得先行。村里原本没有文化活动场地,也没有公共服务中心,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并配套建设村办公场地、农村书屋、党建文化宣传栏、篮球场等。如今,村里党群服务中心成了党群活动、村民休闲交流的好场所。

夏庄村扶贫“大本营”:白天办公室 晚上当宿舍

  单纯种麦子、玉米效益不高,村里决定通过土地流转把地集中起来,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农作物,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夏庄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弱妇孺,外地人不愿意来,本地人又不愿意种,谁都不愿意当这个“农场主”。

  在挨家挨户的走访中,驻村工作队盯上了夏庄村村民樊爱霞。她和丈夫都是全国各地跑,替人收割的“麦客”。2015年,樊爱霞的婆婆突发心脏病,家里不但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几十万元的外债,是村里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司保江和工作队反复上门做工作、分析政策,鼓励樊爱霞和丈夫回村发展,承包土地搞经济作物种植,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

夏庄村民樊爱霞曾是一名“麦客”

  2018年,樊爱霞拿定主意,拿下20亩地种起了娃娃菜。司保江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她一起天天下地干活,从大学请来相关专业的专家保驾护航。当年10月底,娃娃菜迎来了大丰收,可是却被销路难住了。20万斤新鲜水灵的娃娃菜卖不出去,就要烂在地里,愁煞了人!

20万斤娃娃菜愁销路

  为了帮助樊爱霞渡过难关,扶贫工作队天天在外跑销路,还在网上发起团购、拼单,成功打开了娃娃菜的销路,只用了三天,20万斤娃娃菜全部销售一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娘家人”团购娃娃菜 下单助扶贫

  找对了路子,种植户的干劲足了。樊爱霞承包下村里500多亩土地,除了种小麦、玉米,还种红薯、花生、辣椒,好品质、好口碑让农产品销路不再愁。她不但每年上交村集体土地租金,还要给上百位村民开工资。短短三年,樊爱霞家的外债全部还清,还买了新车、修了新房子,一下子从贫困户变身成了种粮大户。

樊爱霞从贫困户到种粮大户

  通过培育致富带头人,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也在夏庄村生根发芽。脱了贫的樊爱霞劲头更足了,她报名参加村委会竞选,当选夏庄村村委委员,兼任扶贫专干、团委书记。“穷不可怕,关键是路子对不对,既然我都能脱贫,也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樊爱霞自信地说。

  目前,夏庄村已经成立起了6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不少村民从“打工人”变身成“农场主”,种蔬菜、种楸树、种菊花……土地种出了“金疙瘩”,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

  因地制宜谋发展 产业扶贫育“富根”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夏庄村一直缺少产业,驻村工作队为了把好产业引进村,3年开车跑了10万公里。最终决定,因地制宜,把鹿邑当地的特色产业引下乡。

鹿邑是“中国化妆刷之乡” 鹿邑人制造了市场上85%的化妆刷

  为了提高夏庄村的吸引力,司保江提出,挖掘闲置土地资源、闲置房屋资源、闲散劳动力资源,把乡村“三闲”变成竞争力。

教育资源优化 夏庄村小学撤并后 孩子们就近入读邱集实验小学

  驻村工作队发现,2012年,当地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原夏庄村小学撤并后,校舍闲置了多年。2019年,由河南省省派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专项资金出资50万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捐赠30万元,把这几间闲置的校舍改造成了化妆刷扶贫车间。车间刚刚建成,就有人主动上门求合作。

夏庄村废弃校舍变身化妆刷扶贫车间

  土生土长的鹿邑人丁六涛,在深圳开了一家化妆刷小工厂。他回来探亲,发现“家门口”有了现成的车间,设备、加工件在鹿邑应有尽有,人力成本也更划算。他当即决定,把自己的厂搬到村里来。2020年3月,河南省美佩妮化妆用具有限公司在夏庄村开张了。

化妆刷车间内村民们正在忙手工

  你可别小瞧夏庄村这个才500平方米的车间,它一年就能生产5000多万支各式各样的化妆刷,年销售额达到两三千万元,净利润超过百万元。一支小小的化妆刷,要经过上百道工序,90%以上要纯手工完成,从而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夏庄村有50多位村民在这里上班,每个月固定工资两三千元钱。

村民把化妆刷摆成爱心

  鹿邑还是河南省最大的羊毛衫生产基地,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穿针引线下,“巧媳妇羊毛衫缝盘车间”也在夏庄村落地。夏庄村的产业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有班上,有钱赚。

“巧媳妇羊毛衫缝盘车间”

羊毛衫缝盘产业下乡 在家就有钱赚

  打造“电商直播村” 开致富增收新门路

  扶贫,不仅需要“用心”,还要敢于“用新”。为了搭上电商“快车”,在司保江和驻村工作队的张罗下,今年10月,夏庄村有了自己的“电商直播间”,村民也当起了主播,为家乡带货。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黄伟教村民们直播带货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商专家黄伟教授,每周都会在这里给村民们上培训课,教他们如何在网上直播卖货。“原来在网上不光能买东西、卖东西,咱们做化妆刷、缝羊毛衫、在地里干活,啥都能直播,等有了流量,俺们还能赚钱。”村民胡永丽用刚新买的手机注册了一个直播账号,又一个主播诞生了!

夏庄村民当起了“网红”主播

  三年来,夏庄村通过电商平台,累计销售水蜜桃25.8万斤、红薯36.5万斤、粉皮粉条2万斤、面粉1万斤等消费扶贫产品,销售收入达350万元。精准脱贫与“互联网+”相结合,让越来越多的夏庄特色产品走向全国。

乡村特产搭上电商快车

  握紧奋斗“接力棒” 踏上振兴“新征程”

  幸福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驻村三年,最让司保江牵挂的是刘继增一家。刘继增瘫痪在床已经二十多年,是夏庄村的重度贫困户,家里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四个上学的孩子,全家靠媳妇一个人打拼维持生计,苦日子看不到头儿。

“最重的担子”落在司保江的肩上

  两年前,村里为刘继增等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在他们的屋顶装上了发电板。产生的电能不但可以自己使用,还能把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

贫困户家房顶也装上了光伏发电板

  刘继增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光伏收入一年两三千块钱,俺家还有低保、残疾人补助,孩子上学也有教育补助、生活补贴,加上老伴在村里打工,一年全部加起来有四万多块钱。俺们真是赶上好世道了,有了党的扶贫好政策,想穷都不行!”

刘继增穷了大半辈子 终于翻了身

  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村里还把闲置的房屋陆续改造成了扶贫工厂、生产车间,将废弃的坑塘、垃圾堆改建成了光伏电站、文化广场,把留守老人、在家妇女组织起来务工,还建立了爱心超市积分兑换,激励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鼓励村民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

夏庄居委会百姓文化广场

  经过2098位村民三年的共同奋斗, 夏庄村从过去的“三无村”,旧貌换新颜,变身成为“一红二绿三产业”的“网红村”。一红,是指抓党建,凝心聚力搞发展;二绿,是抓人居环境和乡村文明;三产业,就是抓农业、手工业和建筑装修三个产业项目。

昔日臭水塘变光伏发电“聚宝盆”

  如今的夏庄村,村居环境优美整洁,气派的小楼越来越多,村里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六七千元,增加到一万七千多元,31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夏庄村,先后被评为周口市人居环境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河南省文明村镇。

司保江和村民们拉家常

  司保江说,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打头阵、派出单位当后盾,脱贫攻坚,他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就是他驻村的坚强后盾。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已有1500多名师生先后走进夏庄村,除了产销帮扶、与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学校思政教授还给村民提精神气,建筑设计教授为夏庄乡村旅游做规划,农业教授指导种植,经济教授把关电商产业……他们成为扶贫工作队背后强大的智囊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杨国斌正在给村民们上党课

  而像司保江这样的基层扶贫工作人员,一年到头往往只能歇上两天,除夕、初一算一天,中秋、国庆算一天。“我们驻村工作队如此拼,是因为国家各项政策服务、资金保障样样给力,基层政府班子作为强大后盾,事事关心、件件落实。只有把好的政策真正落地,把真金白银花到刀刃上,我们才能对得起父老乡亲们的信任和期盼。”司保江说。

村民们舍不得司保江走

  今年年底,司保江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即将结束,他舍不得夏庄,夏庄更舍不得他。村民们紧紧拉着他的手:“司书记,你走了,俺们咋办,夏庄可离不了你啊!”

  司保江笑着回答:“你们放心,总书记叮嘱我们,脱贫了工作队伍也不能撤。省里新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徐启同志已经来了,脱贫攻坚仗打完后,还有乡村振兴任务。只要村里需要,我随喊随到。让我们一起奋斗,向前奔跑,让俺们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