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我国南方多地遭遇因强降雨引发的内涝、山洪等灾害,已致千万群众受灾。
抗洪救灾刻不容缓,抗洪战士在一线,争分夺秒,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让我们动容的,除了无畏的英雄,乐观的老百姓,还有这些全力还原抗洪现场的时代记录者们:
他们扛着几十斤重的设备,跟着武警官兵上大堤、下深水,也曾四处转战,也曾“英勇负伤”,但转头又奔赴一线。
为了一个个真实动人的镜头,他们在镜头之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以下,是四组抗洪一线的记者自述:
轻伤不下火线,被洪水冲走鞋割伤脚,
缝完针转头又奔赴一线拍摄
张玉,江西九江,一线拍摄10天
“兄弟,三里大道严重积水,县消防救援队员正在暴雨中用皮筏艇帮助考生渡水,你可以去记录下……”
7月8日,高考第二天,早上7时07分,一位路过此地的朋友发来微信语音。放下手机,我的第六感告诉我:得去,而且要快!
便是从这个暴雨滂沱的早上起,持续10多天,我都一直坚持在一线。
外面暴雨如注,我没多想,一个箭步冲到车里拿出雨衣,往身上一套,匆忙赶往事发地。
因暴雨积水,10分钟的路程,从未如此漫长。
为防止手机被雨水浸泡,我索性关机了。小跑一段路,便远远望见几名消防救援队员,正在齐腰的水中来回摆渡考生。
平静的水下是咆哮的洪流,踉跄的自己虽没有摔倒,但还是被冲跑了双鞋,当时没有多想,坚持继续在水中拍摄。
“还有考生吗?还有考生吗?……”
消防救援队员就这样喊着,已经来回摆渡了几十趟,宁可自己被雨淋,在水里蹚,也不让考生沾水,抱的抱,背的背。
自己就这样,跟着消防救援队员深一脚浅一脚拍摄了全过程,大雨模糊了镜头,只有拿衣服去擦拭。
一个多小时过去,救援队员明显已筋疲力尽,我也浑身湿透。正准备收工时,突然感到一阵阵刺痛从脚底蔓延开来,慌乱中,我抬起右脚,只见鲜血汩汩地往外流淌,小脚趾被水中不明物割破。
虽然那会儿如落汤鸡般狼狈不堪,但潜意识告诉自己,毕竟水流急,尖锐的不明物应该早被冲走了,问题不大。可当脚再放入水中时,强烈的刺痛几乎让我无法忍受……
同事火速赶来将我送到医院,缝完针医生开始“训话”了:“这么大一个口,要是不缝针,血都会流干,你真是个硬汉子……”
听医生这么一说,自己还真有点后怕。当时想到的是,记录是我的责任,防汛救灾就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关键时刻,自己不能掉队。
虽然有曲折,有意外,但于我来说,做一个有温度的记者,能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触去记录时代,感知冷暖,比什么都值。
从医院回来没多久,又开始继续奔赴下一个战场……
打鸡血般转战多处一线,
35度高温下,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
朱伟辉,安徽歙县-江西九江-江西鄱阳湖,一线拍摄10天
7月7日晚,我从上海连夜赶赴安徽歙县,拍摄一场因洪水而推迟的高考。
时隔四年,我又一次因为拍摄洪水任务来到安徽。
受暴雨洪涝影响,安徽歙县高考时间由7日延期至9日。为保证顺利开考,当地连夜调集工作人员在通往考点的必经之路上架设浮桥。直到凌晨1点半,我拍完收工。
9日,这场迟来的高考在各方努力下顺利进行,完成几天的拍摄后,我又收拾好行囊,匆匆奔赴下一个“战场”。
江西灾情比较严重,交通不便,加之辗转永修、鄱阳湖、九江等多地拍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路上,压缩了实际拍摄时间,错过了许多画面,所谓一步晚、步步晚,这对于我来说着实是很大的遗憾。
因洪水导致交通受阻是最让我们棘手的问题。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记者,无一不争分夺秒赶赴现场。然而有的时候,越是心急,越事与愿违。
7月13日,拍摄完中岛居民乘轮渡集体撤离后,我们驱车前往鄱阳县,部分省道封路,绕了远路,凌晨2点才抵达,大半夜四处找住宿。第二天,一大早赶赴拍摄地,没想到,在开车前往昌洲乡中洲圩堤时,路遇洪水阻挡,不得不掉头绕路,比原计划晚了一个半小时才到拍摄现场。
为了全方位直击现场,我们可谓“上天入地”。放过小飞机,坐过船,下过水,在大堤上和大伙儿一块儿吃露天盒饭。
7月14日,连续多日阴雨天后,迎来了放晴。虽然雨水止住了,但伴随而来的持续高温,对于现场救援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
35度高温下,我在岸边拍摄,衣服一天内尚且汗湿了五六次,更别提在一线负责封堵决口的抗洪战士们了,他们长时间泡在水中,身着长衣长裤,密不透风,皮肤被泡出褶皱是家常便饭。
晚上回到住处,脱下满是汗臭味的衣服,冲完澡躺下,一天的疲惫、紧绷在此刻得以释放,顿时感到如释重负。
我想,如果下次再有这种执行拍摄的情况,我可能不会再像这次这样,选择跑来跑去。
就蹲在一个地方做采访,这样既省力,还能深挖现场,做些深度的内容出来。
脚踏洪水,头顶烈日之余
我们也遇见了美好
孟煦、史亚楠 江西九江、永修、南昌、鄱阳一线采访6天
7月14日,我们两名记者作为搭档决定到江西去报道那里的灾情。出发前,想着受灾区域阴雨天气会比较多,还特意带上了雨伞、雨衣。事实证明,陪伴我们更多的是头顶的太阳和脚下的洪水。
背着大包小包,我们沿着鄱阳湖环行,所到之处,天上烈日炎炎,脚下多是一片泽国。白天,太阳炙烤着水面,水汽蒸腾起来,闷热不堪。乘坐快艇,我们一次次深入洪水腹地,带着泥沙的洪水溅到身上,衣服变得面目全非……
当然,除了记者们普遍都能碰到的这些考验,在江西采访时我们也记录到了许多美好的瞬间。
7月16日,在三角乡,有二年级的小朋友为救援队搬来物资,小姑娘抱着一个偌大的西瓜,气喘吁吁地说,这是她能抱起来的最重的东西了;
7月17日,在永修县,有初中生、高中生为安置点的老乡们做志愿服务,领队告诉记者,这些孩子中的不少在家里都没干过家务,如今却样样都行;
7月18日,在鄱阳县,一群放暑假的孩子对我们手中的无人机特别感兴趣,围成一圈聚精会神。面对这些渴望的小眼神,我们手把手教他们挨个试飞无人机……
后来洪水渐退,我们也开始返程。7月19日晚,回程的高速上遭遇暴雨,开着双闪缓慢行进中,我们不禁又想,江家岭村那道至关重要的昌江大堤是否安然无恙?好在后来受访者发来微信,当地当晚仅有小雨……
随着水位下降,不少村民也陆续回到家里开展自救,希望鄱阳湖畔的人们在历经挫折后,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扛四十斤设备,日行2万步累到沾床就睡
半夜被锣声惊醒紧急撤离
周甬,江西鄱阳,一线拍摄5天
7月16日,我同报道团队一起从河南赶往江西,到鄱阳拍摄的第二天,就经历了惊魂一夜。
那晚九点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倒头就睡,刚入睡没多久,突然被外面一阵急促的锣鼓声惊醒,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吓出一身冷汗。
原来,当夜守堤村民发现水漫堤顶,政府迅速挨家挨户通知村民紧急撤离。因为入夜,村民大都睡下,情况紧急,才不得已采用敲锣打鼓这种大动静的通知方式。
论工作强度,这其实并不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但整体感觉非常累。背着摄影包,提着无人机箱,再加上备用设备和加长镜头、肩头这些大件,加起来差不多有三四十斤重。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多处交通还阻塞中断,基本都靠双脚丈量。
暴雨过后,天气逐步转晴,这片汪洋在烈日的炙烤下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汗流浃背,一天下来浑身无力,到处都是酸的。结束一天的拍摄后,基本都是倒头就睡。
我到得有些晚,紧张抢险的时间节点已过去,对于整个报道拍摄还是有些遗憾,在来的路上,计划拍摄的一些画面场景都已经错过,更多的是航拍大面积受灾区域,以及村民展开自救、灾后安置工作等内容。
如今,肆虐的洪水也已渐渐退去,灾后救援有序推进。避灾的村民们,陆续返回被洪水践踏的家园展开自救,久违的阳光,照在了他们饱经风雨的脸上。
编辑/王雨琦 记者/张玉 朱伟辉 周甬 孟煦 史亚楠 供图/IC photo 荔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