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如海纳百川般吐故纳新。荔枝新闻联合江苏卫视《似是故人来》节目推出10期“如见故人·喜不自胜”特别策划。对话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等业界泰斗。从中医到武术,从文字到宗教,从建筑到舞蹈,从农耕到手艺……剖析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
对话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
甲骨文,作为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目前能见到最早的成熟汉字,它告诉世人,今天的汉字从何而来,又为什么会有现在这样的造型、读音和意义。
节目第一期对话的这位人物,他苦心孤诣,为汉字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
黄德宽,现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他投身研究和保护国宝清华简,让两千多年的先秦古籍重现光华。而他所著的《古文字谱系疏证》,为中国古文字建立起一套详实的“家谱”。
这样一位两鬓微白的学者,在探求与守护中华文字文化的道路上一路兼程,他将满腔热忱十年如一日地倾注在甲骨、竹简、宣纸上。对于他而言,日夜相伴的是星辰,是明月,也是一生所爱。【完整节目戳这里】
溯本求源,甲骨文中有深意
“汉字的来源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要真正了解汉字文化,你就得要追本求源,就要回到甲骨文上来”。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实际上是占卜的一种特殊文字,寻根之旅正式开始。
▼▼戳片花了解甲骨文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交通事故▼▼
一个字就可以暗示久远的故事细节,不得不佩服古人对于汉字的妙用,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节目中,黄德宽也通过对章太炎四个女儿生僻姓名的解读,将观众带入精妙绝伦的汉字世界。
他给自己的四个女儿起名太过生僻,其中的“叕”字好似见过,却也很难认出来。延伸一下,四个相同字组成的汉字网友们知多少呢?燚、朤、亖、茻 ..........
源远流长,一撇一捺也不易
从象形字到会意字,再到形声字的发展完善,从篆书、隶书,再到楷书、行书和草书。无论是造字方式的发展,还是文字的字体在中国艺术的分支上绽放出的独有光华,无一不显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汉字在中华文明中所处的地位。
黄德宽还简单谈论了关于“汉字简化”的问题。“不是越简越好,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平衡。”“所以在辨认效率和书写效率之间的平衡是最好的。”短短几句话,让这个专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角度。
薪火相传,自信常在心中筑
在后续的对话中,黄德宽还对汉字的发展传承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面对“提笔忘字”的时代现实,他坚持“书写在信息化时代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的传承不能丢”。而这个问题具体该如何破解,黄德宽认为,首先在中小学的教育阶段,应当“写好汉字、认好汉字,要科学准确地解释汉字”。其次,在语文教育中,要做到“敬畏汉字、热爱汉字,把它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最后,从兴趣出发,“通过现代传媒技术手段,比如说甲骨文的表情包,书法艺术,来强化对汉字的热爱”。
汉字从诞生开始,经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一直到今天,都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解读汉字文化的过程,就是追溯中华文化之源的过程,没有文字的统一,绝不会有文明的颜色和大系统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我特别希望我们的青年不要丢掉了我们自己的传统,不要丢掉自我。”这是黄德宽对年轻一代人的殷切期盼与信任,而他,正肩负着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在殷墟的每一处角落,在繁杂书籍的字里行间,坚定前行。
编导/江苏卫视《似是故人来》节目组
记者/荔枝新闻 常瓅、顾卫恬(实习)
(荔枝新闻&江苏卫视《似是故人来》联合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拒绝任何形式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