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一位画家,他的画水不流、花不开,但被誉为中国文人画的最顶流;他连处女座都自愧不如的洁癖,却被后世认为是高洁的象征;他本人则拥有若干大咖粉丝,连乾隆皇帝都是他的迷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天课代表请来无锡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蔡卫东,和大家聊聊元朝画家倪瓒的那些事儿。
爱洁成癖!洗死梧桐树
元 赵元 《倪瓒写照》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无锡人,“元四家”之一,后世多称其“倪云林”。
作为一个富N代,倪瓒是任性的。原本他住在那套名叫“清閟阁”的江南超级豪宅里,屋外萦绕着四时花卉、高木修竹,屋内陈列着千卷藏书、各色奇珍,后来却学陶朱公散尽家财,与家人泛舟湖上。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倪瓒是傲娇的。元末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割据江浙一带,他的弟弟张士信曾命人带着绢和钱财向倪瓒求画,被拒绝了。后来,两人狭路相逢,张士信命人将倪瓒“胖揍”了一顿,倪瓒竟然一声没吭,只因他觉得“一出声便俗”。
作为一位大艺术家,倪瓒也是有怪癖的——洁癖。倪瓒不但自己不停洗手,还吩咐仆人每天将自家院子里的梧桐树洗刷一遍,结果树就这么被洗死了;倪瓒家还有一种香厕,上面是高高的台子,下面是铺满羽毛的香木格子,如厕时,粪便从高台落下后便立刻被羽毛盖住,守在一旁的仆人随即换上新的羽毛;甚至因为洁癖,倪瓒都很难接近女色……这样的故事非常多,可以说,他的洁癖程度如果排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
“倪瓒的个性,尤其是他的洁癖,一方面是他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是他所处的时代造成的。”蔡卫东认为。
在元朝,因为成吉思汗与全真教丘处机道长的渊源,道教的地位非常高,倪瓒的兄长生前就是全真教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他自然会受到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元朝是知识分子隐逸的时代,又适逢元末明初的乱世,倪瓒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如果不能“兼济天下”,就“独善其身”,只是他表现得比别人更激烈。
胸无点尘!画中没有一个活物
倪瓒的山水画主要表现的是太湖一带的风光,一般有两种构图方式。
一种是“一河两岸三段式”——近处是点缀树木和茅亭的土坡,中间是渺渺的太湖,远处是淡淡的山脉。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种是“枯木竹石”——几株枯树、几丛竹子和几块石头。
元 倪瓒 《琪树秋风图》 上海博物馆藏
画中的景色萧索淡远,与我们印象中“绿水如蓝、红花胜火”的太湖风光相去甚远,但在蔡卫东看来,却是相当写实的,“鼋头渚公园里现在都种满鲜花,特别是春天、夏天的时候,你觉得生机勃勃,但是如果你到了太湖边没怎么开发过的地方,特别是秋冬的时候,其实就是你在画里看到的那种景象”。
大约是画由心生的缘故,倪瓒的作品也是非常素净。在他的画中,天空不见一抹云翳、一痕鸟影,湖面没有一点波光、一尾小舟,岸上没有一丝风迹、一个人影,毫无尘世的烦恼,只有自然的静谧,“他已将自己与尘世割裂开来,不染人间半点尘”。
粉丝众多!乾隆也是他的迷弟
近现代 傅抱石 《洗桐图》
倪瓒的粉丝众多,其中很多本身就是大咖。明朝大画家仇英画过《倪瓒像》,大文学家冯梦龙写过《古今谭概·倪云林事》,有着“农家乐”审美的乾隆皇帝竟写过多首《洗桐诗》,与齐白石并称“南北二石”的近代画家傅抱石画过《洗桐图》,而且当时的江南人家是以有无倪瓒的作品来定雅俗的,其他三位“元四家”以及赵孟頫的作品可没这个待遇。
“倪瓒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元代是中国文人画的高峰,他的画则是高峰中的高峰。”蔡卫东说。
倪瓒的作品是极具个性和辨识度的。他独创了“折带皴”,“皴”是一种中国画的技法,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主要是为了表现山石、峰峦的纹理,“折带”则是指线条像带子一样折来折去,“我们生活在太湖周边的江南人看倪瓒的作品,一下子就会很亲切,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皴法其实是对太湖边石头纹理的一个相当写实的描写,当然这种写实不是照相机式的完全复原,它经过了艺术提炼”。
倪瓒的画也是相当有难度的,需要用几百笔去完成别人用几千笔才能完成的作品。“很多人学黄公望、王蒙等其他同时期画家的笔法,再化为己用,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学倪瓒的笔法,你不管怎么学,都很难完全转化成自己的风格,只能是倪瓒的风格,因为他的面貌太独特、个人风格太强烈了。”
此外,倪瓒的作品是他人格魅力的外在体现。“我们平时了解到很多关于倪瓒的逸闻,比如有很严重的洁癖,在待人处世上的不近人情,其实是不愿同流合污的个性,他这种高洁的品性,在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
存世稀少!全世界范围内不足50幅
元 倪瓒 《苔痕树影图》 无锡博物院藏
倪瓒的画存世稀少,即使是用比较宽松的统计方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四十余幅,即便是倪瓒家乡的博物馆——无锡博物院,也仅有一幅《苔痕树影图》。
这幅画绘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倪瓒去世前两年的作品。画中绘有枯树两株、青石一块、青竹数丛,左上角提了一首诗“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画面极简超逸,书法古淡天真,笔墨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蔡卫东说,倪瓒是不喜欢用印章的,大概他觉得连红色的印章都是俗的,画面上的15方印章均来自收藏者,比较有名的是清朝的两个家族,一个是索额图家族,另一个是耿昭忠家族,他们都是当时的高官和收藏家。
不过,要说这幅画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这幅画原是扬州文物商店从民间收购而来,一度真赝未定。80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七名顶级专家成立了一个书画鉴定小组,在全国文博系统做巡回鉴定,当时发现了《苔痕树影图》,并认定是倪瓒的真迹。考虑到无锡是倪瓒的家乡,经过友好协商,最终扬州将这幅画转让给了无锡,至此,无锡博物院(原无锡博物馆)终于有了一件倪瓒的作品。
无锡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 蔡卫东
古人将绘画作品分为“神”、“妙”、“能”、“逸”四格,以超众脱俗的“逸格”为最高,在明清以后的文人雅士心中,倪瓒的画是“逸品”的代名词,是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境界。不过,到无锡博物院欣赏倪瓒的作品时可不能急,因为“逸品”是需要慢慢品的!
荔枝新闻特稿 记者/五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