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被毁坏,不能只怪“熊孩子”|荔枝时评

2020年07月13日 14:52:1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马青

  (作者马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玻璃城堡》原貌 

  上海玻璃博物馆又出事了,一件估价约45万元的艺术品“玻璃城堡”在展览过程中被两位小观众弄坏了小朋友翻越展区围栏,追逐打闹撞上展柜,造成了悲剧。为什么要说“又”?因为七年前,也是“熊孩子”捣乱,一件名为《天使在等待》的艺术品被扯断

受伤的梦幻城堡

  熊孩子仿佛是很有魔力的三个字平常很难统一意见的网友却在面对这个标签的时候“同仇敌忾”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同一个坑里翻车恐怕不能只怪熊孩子惹事

  孩子没有不犯错不闯祸的,这是天性。未成年人无论是大脑的生理结构还是心理发育,都不稳定,顽皮好动、冲动、没有分寸……再乖巧的孩子,也有调皮捣蛋,让别人抓狂的时候。孩子会不会变成熊孩子”,关键是家长在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之前家长就该事先教导孩子必要的礼仪——有的家长自己都需要先学习。看到孩子追逐打闹,必须及时制止制止不了带孩子离开

  未成年人心智不足不能负担行为的全部责任法律为刑责民责设定了年龄界限可是一旦孩子闯的祸殃及他人或是公共利益总要有人承担损失如果闯祸者逍遥无辜者倒霉将心比心之下人人都免不了问一句凭什么”。这也正是舆论为什么对熊孩子三个字格外反感的原因

  玻璃博物馆七年前被毁坏了艺术品原作者没要赔偿只是把损毁的样子原样保存改名为》,继续展出作者是把毁坏也当成艺术的一部分同时兼具教育作用提醒公众曾有人犯下过错误可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对肇事者而言真的能让他羞愧吗对后来者而言几乎毫无损失的结局又能有震慑效果吗感化当然也是一种力量但社会规则的维护都不能只靠感化而没有惩罚

  曾经在埃及神庙里刻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小朋友的父母只是在被网络曝光之后向公众道歉而已去年,佳士得香港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一个孩子在预展时把一张清代任伯年的花鸟画撕掉了下半截拍卖行说书画买了保险送去修复的费用可以走保险。最后有没有向孩子父母索赔并无下文。

  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当然就会制造不合理预期仿佛只要是孩子闯再大的祸也不要紧不追究孩子的责任那家长呢有些父母之所以会说出神句他还是个孩子”,不仅是为孩子推托更是在逃避自己作为监护人的责任而如果屡屡发生的相似事件中,“熊家长熊孩子都得了逞只耍耍嘴皮子不用真金白银”,不会伤筋动骨”,后来者又怎么会吸取教训

  当然除了追究肇事孩子父母的赔偿责任博物馆恐怕也有必要检讨一下自身的管理玻璃制品易碎防止观众触碰不仅是防止损毁也是对观众安全的保护两次事件都是孩子翻越围栏打闹造成的,那么,围栏的设置是否合理防范的措施是否健全就像佳士得拍卖行的画作被撕坏之后就有人提醒说拍卖行预展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会以牺牲对展品的保护为代价这也说明展览方对文物或展品的保护失之粗疏事故就会成为必然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在批评熊孩子的时候恨不得让一切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都拒绝孩子入内这种思维方式是典型的因噎废食。恰恰相反,这些艺术圣殿正是最该带孩子去的地方,只不过,监护人和博物馆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观展

  教育,就是让不成熟的孩子逐渐社会化的过程。成长,不是不许犯错,而是有错则改,各担其责。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