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百村行|农人说:讲个故事给你听

2020年06月17日 11:20:1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推进“强富美高" 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村民们最有发言权。听村里人说说自家村前屋后的那些变化。

  【 合作社兜底,“撂荒田”成了增收地 】

  

  讲述人:孙俊  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联丰村

  2020年6月5日,芒种。有芒的麦子快收,农人们迎来了最忙的时节。

  联丰村,是传统农业大村,村里5800亩耕地,农技种植合作社承包了 500亩,其余大多进行土地流转,承包给种田大户。

  此刻,麦浪滚滚,麦穗迎风沙沙作响。下地的,忙着收割,家里的,也不闲着。有老人在自家门前空地上扬场,风吹过,麦粒高高扬起,再翻滚着徐徐落下,老人额角是汗,眼角褶子里有掩不住的笑意。

  孙俊是村支书,也是土生土长的联丰村人。乡里乡亲,每一家、每一户,他都熟悉。村上有部分低收入农户因为年老体弱,无法负荷耕种,他们的地也就成了没人种的“撂荒田”。理解大家的难处,村农技种植合作社兜底承包了这些地,每亩年租金七百多元,平时,还会为大家提供一些除草、施肥之类力所能及的活儿。

  靠着合作社的兜底帮扶,联丰村的低收入农户每年能多挣两三千块。贫困的帽子摘掉了,日子越过越起劲。孙俊说,奔小康,我们村没一户掉队。

  【 建设美丽乡村,我要带头拆掉猪圈 】

  

  讲述人:张必香  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联丰村 

  联丰村的白墙粉黛间有好几处健身场地,面积不大,但该有的健身器材一样不少。

  老张每天都要背着手来转转,即使不锻炼,也开心。每每走到田埂边白色栅栏围起的花圃,他会多待一会儿,因为,有感情。见到我们,他先卖起了关子,却又忍不住地自问自答:你们猜,这里原来是做什么的?是我家的猪圈、菜地!

  彼时,联丰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伙儿一合计,说要建个休闲场地。老张还有好几户人家的菜地、猪圈、鸡舍都在规划范围内。这菜种着,猪喂着,鸡也养着,拆是不拆?村干部还在犹豫怎么开口做工作,老张已经主动动手,带头铲掉了自家菜地,又麻溜地拆掉了猪圈和鸡舍。更难得的是,他还帮着村委会挨家挨户做左邻右舍的思想工作。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只花了四天半,就拆掉了18个猪圈,先后27户人家自发铲地拆鸡舍,为美丽乡村建设铺路。

  健身场地建起来了,配套的公厕也建好了,闲不住的老张又主动承担起义务打扫的工作。村干部向他竖起大拇指:你觉悟真高!老张只是憨笑着摆摆手:国家为改善我们的生活下了大力气,我就在自家门口做些自己能做的事,这不是应该的吗?

  【 创业六年,归属感让我选择扎根 】

  

  讲述人:姬明勇  扬州仪征市真州镇茶蓬村

  初见小勇,是个正午。高温黄色预警,太阳很辣。

  小勇一家正在大棚边的简易棚里做饭,一只不大的吊扇卖力的扇着,没有空调,风是热的。

  创业六年,草莓园的规模越来越大,种植品种也从最初的草莓发展到今天四季瓜果一应俱全。但草莓园的名字没变,一如小勇,依旧乐意守着简易棚,一待就是一整天。用他的话说,抬眼就是大棚,照应方便。

  小勇,并非本村人,但对茶蓬村,他有归属感,于是选择扎根。

  这里,对落户企业施行村干部包干负责制。协助办理扩建扩产审批手续、帮忙争取政府资金补助,扶持网上电商销售……这些年,小勇记不清村支书张雷来来回回跑过多少趟,但只要有事想找个人商量,自己就会想到他。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走过那段艰难的日子,小勇说,他明白了电视上老说的守望相助是什么感觉。新鲜果蔬不能久放,疫情期间,外销和运输都受影响,村干部自发为他直播带货,联系推广。而他能做的,是给一线医护送菜——青菜2000斤、紫菜2000斤、草莓500份,这是小勇委托村里向仪征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和病患无偿捐赠的品类清单。

  靠着果蔬种植和观光采摘,小勇草莓园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农场。这里累计带动茶蓬村60多人就业,每户平均增收一万多元。小勇说,下一步,他想联合周边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农业产业化综合体,资源共享、抱团取暖。

  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 富民不止一条路,开心农场连万家 】

  

  讲述人:王慧  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田桥村

  没有想到,手机上的开心农场,有一天会从这里走进现实。

  田桥村的房前屋后有不少蓝白砖块砌起的花墙。王慧说,它们圈起的是村里人的菜地,城里人的梦想。与普通菜地不同,花墙里种的菜,都是按需定制的。也就是说,打从它们播种那一刻起,就已经名花有主了。

  这是田桥村新近启动的“云种菜”项目。通过手机APP,村民可以把闲散菜地租给城市居民,种什么菜由市民定。下单了,村民们就帮着种、帮着收。为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村里对定制蔬菜种植有硬杠杠:只准施农家肥,不能用农药化肥。王慧说,花墙周围很快会安装监控探头,以后,订菜市民动动手指,就能远程查看蔬菜长势。

  事实上,田桥村还有一张引以为傲的名片:橡塑鞋底加工。这里是扬州远近闻名的鞋底村,三家规模橡塑企业的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0多个国家。

  当然,富民不止一条路,肯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增长点。以“云种菜”为例,田桥村目前有900多户参与试点,每户每年预计可望增收两千到四千元。既解决了土地闲置,又能吸引潜在观光客,还能让钱袋子再鼓一点,王慧说,大家热情都很高。

  【记者手记】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行走在这些江苏乡村,你能感受到村里人饱满的精神气儿:

  有敢于担当的激情、有共建共治的热情、有抱团取暖的感情。

  这些向内而生的原动力,凝股成绳,就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时间,正见证江苏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方曦 汪玲 朝昀 苇泱 我苏网编辑/黄磊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