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行车撞击并掌掴女童,是母女就可以这么做吗?|荔枝时评

2020年06月09日 15:16:0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马青

  (作者马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网传一个女子街头暴打未成年女孩的视频引起关注。视频里,该女子推着自行车往女孩身上撞,然后猛扇耳光。西安网警通报称,视频中成年女子与小女孩系母女关系。该女子因被女儿学校两次约谈,愤而对其打骂体罚。西安警方已对该女子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带女儿去医院就诊。该女子表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坚决改正。

  该女子会坚决改正吗?从视频中她动作的“娴熟度”以及孩子的态度来看,这肯定不是第一次,也不是偶发。只有经常挨打的孩子才会木然地默默承受,既不哭闹也不反抗。设想一下,如果视频里的两个人不是母女关系,而是像传言中的“成年女子乱扔垃圾,被孩子捡起脑羞成怒”,打人者会受到什么惩罚?但是,当打人的是孩子母亲时,哪怕殴打方式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接受程度,最后结果也只是“批评教育”而已。这个妈妈是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是警察面前不得不服?如果她坚决不改,又有什么办法?

  发生在亲子关系中的暴力行为,大多数是不会闹上街头的。家庭暴力一般发生在家庭内部,不容易被发现,偶尔闹出事端来,只要没有严重后果——孩子被打伤打残或死亡,警方的处理一般都是“批评教育”。比如,去年广西玉林一名12岁男童被父亲打到嘴肿得像挂了香肠,说是因为被人向其父告状说他偷别人东西吃,便被其父用鞋子抽肿了嘴,处理是批评教育。前几天,武汉一名8岁小男孩因为不听话,就被生气的母亲撵下了车,扔在了车来车往的高架上。这么危险的举动,只因为做出这事的是男孩儿的母亲,也就是“教育劝导”了一番。之前还有报道说,地下停车场内有人看到两个只有四五岁的小男孩跪在地上,被大人用皮带抽打,如此恶劣的行为竟然是家长在体罚孩子,最后也是批评教育。

  父母打孩子被一些人认为“天经地义”,不仅是父母的权力,还被认为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虽然很少有人再公然支持“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但是,默认打孩子合理的父母却依然是多数。某门户网站曾做过一项调查,“你打过你的孩子吗?”只有6.4%的人从来没打过孩子。81.1%的人认为“完全不打也不现实,有时实在太不听话了就得打两下”,甚至有4.9%的人认为“打一顿还是挺管用,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支持打孩子的理由,无非就那么几种,一种是“惩罚也是必要的教育”,然而,惩罚等于打吗?如果打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手段,那么,犯了错的成年人岂不是更欠揍?犯了罪的就更该直接上鞭子了。另一种是“讲道理孩子听不进,打了才长记性”,这只是懒惰的借口罢了。讲道理比动手复杂多了,谁不愿意选择简单粗暴的方法?在弱小的孩子面前,成年人有了不必克制的机会,而“为你好”又赋予了“正义”色彩,还不会有“以强凌弱”的心理负担。说穿了,还是因为父母碰上教育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对孩子动手,一方面是情绪发泄,另一方面是掩饰自己无能罢了。

  打孩子,真是有效教育吗?美国的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默里·施特劳斯做过一项跟踪调查,对美国806名2到4岁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四年后进行第二次测试,发现未遭遇过体罚的儿童平均智商要比经常挨打的儿童高5分。施特劳斯认为,打得越多,孩子心智发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响。施特劳斯的报告结论是:那些时常在暴力、威胁下成长的孩子会出现要么好斗要么逃避的反应机制,这两种心理都会冲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创造力、想象力会影响一个人的智商。纽约市儿童心理医生拉希勒·布里格斯曾经说过:“你如果打孩子,就等于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但如果你使用其他管教方法,就能教授孩子更高级的认知技巧、自制力、因果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这里的前提是,父母们拥有“更高级的认知技巧、自制力、因果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暂时还没有呢?谁都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动变成完人,所以,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而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成就就在于“觉今是而昨非”。打孩子是错的,即使有些父母仍然没有忍住对孩子动了手,也请不要再自我合理化了,向孩子承认错误的勇气是比拳头更“硬核”的教育。

  一旦“打”被看成是教育手段,那么,怎么打、打的程度如何,就变成不可控的因素。大多数人可能会及时停止伤害,但总有一些人克制不住内心猛虎般的暴戾之气。近年来的虐童事件层出不穷,就是例证。所以,必须坚决反对打孩子。在针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家庭暴力中,我们都强调“零容忍”,为何对最弱小的家庭成员——孩子,却默认暴力的价值?这是怎样奇怪的价值观?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