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特殊节点、复杂形势下,全国两会拉开大幕。这是非同寻常的“两会时间”,举国关注;这是非同寻常的“中国时间”,举世瞩目。2020年,中华民族站在重要时间点,摆在面前的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历史任务。荔枝特报推出“两会特刊”,深度对话权威专家学者,解读时代命题与两会热点,带你读懂奋进中的“中国样本”,走进正在奋力书写的“中国故事”。
本期嘉宾
特殊之时、特殊之势,经济关乎全局,也牵动每一个人。
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国民经济逐渐复苏,全民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寻找疫情下的发展机会。近90天,“国家经济政策”“中国经济”等国内经济发展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同比上涨100%;“市场蓝海”“风口”“窗口期”等“商机”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同比上涨23%。六大线下产业搜索热度均呈现环比上升趋势。新经济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同比上升265%,环比上升43%。
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集中谈了一件大事——经济。他强调,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图/新华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应了广大网友的关切,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指引,传递出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的坚定信心和力量。
供需回暖 中国经济加快复苏
数据显示,尽管仍未完全走出疫情影响,但从3月开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向好趋势正在延续。4月,工业生产由减转增,实现3.9%的增长;服务业、消费、投资等指标降幅均收窄;出口和吸收外资数据均实现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其中出口同比增长8.2%,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1.8%。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长期研究宏观经济,他告诉荔枝特报,“目前,我国经济回暖势头明显。首先,PMI指数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上(注:荣枯线,即PMI采购经理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临界值,指数大于50代表市场主流以看涨为主,小于50则代表市场主流看跌),这是很明显的回答。其次,规模以上企业的复工复产率达到了95%以上。第三,很多核心产业正在复苏,如汽车销售在4月由负转正,房地产销售在5月大幅提升,建筑施工类的挖掘机销售同比增长50%等等。很多数据都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复苏的进展超出预期”。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葛扬分析道,“我国经济回暖势头令人欣慰。和互联网相关的新业态持续保持着逆势增长。1-4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56万亿元,同比增长8.6%。4月份,高新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了10.5%”。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开放经济方向首席专家张二震表示,“尽管疫情对在华外资企业造成影响,但是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在华长期经营发展的信心没有变。4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8.6%”。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今年经济走势其实有一定的确定性,会出现‘前低后高’的变化。从3月份的数据单独看已经明显好于1-2月份的合计数据。二季度的走势非常确定,是前面触底之后反转,画出V型的阶段”。他同时对中国经济在疫情中的表现高度评价,“作为大的经济体,中国的经济表现位于全球最好之列”。
行稳致远 中国经济韧性十足
大国经济,气象万千,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数据印证中国经济“稳”的定力,也揭示“进”的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这是我国经济的巨大优势,也是众多专家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原因所在。
刘元春认为,“我国经济韧性十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拥有一个强大的治理体系。而且,我们的经济基础比较扎实,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外生的冲击,不可能对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带来根本性的冲击”。
此外,刘元春认为,这些年通过创新驱动战略,新经济已开始崭露头角。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在未来,这种潜力会为我们带来很好的突破点和先机”。
张二震也认为,“中国产业基础、配套能力、人力资本等优势仍在,加上完善的物流、交通设施等,能够有效支撑经济的中长期增长”。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多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近30%。张二震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贡献的正增长是值得期待的。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不仅自身抗风险能力强,还在关键时刻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支援,特别是在防疫物资、药品、生活必需品等方面予以援助。中国制造这个机器一旦恢复,会产生巨大的活力,对于自身包括海外都有很强的辐射。这次疫情中,中国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的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月10日,在做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同时,全国许多企业开始复工复产。 图/新华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今日之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各类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建立了既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又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为我们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提供了坚实支撑和深厚底气。
“六稳”“六保” 系列政策保驾护航
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是我们的底气和信心,“六稳”“六保”系列政策的出台是我们的支撑和保障。关键时期,更需增强战略定力,明确工作指向。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引发广泛关注。报告指出,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刘元春认为,以“六保”作为底线管理的核心,体现了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我国目前出台的以‘六保’为核心的系列政策,能够很好地对冲下一步全球经济冲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的“六稳”“六保”政策中,“六稳”的第一个“稳”是稳就业,“六保”的第一个“保”是保居民就业。就业,直接关系百姓的“饭碗”和“钱袋子”。政府工作报告中39次提到就业,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刘元春表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要阻断公共卫生危机向其他危机蔓延,稳就业是一个最好的绝缘带”。稳就业的背后是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工作报告里很重要的要求是通过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去大力扩张内需,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稳定企业、稳定就业,这是重要的基本方略。不仅体现了短期疫情救助和短期复苏刺激的内涵,同时也暗含了化‘疫’为机,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的转换进行有序的衔接”,刘元春说。
我国上亿户的市场主体中,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据绝大比重,直接或间接带动数以亿计就业人口。可以说,中小企业稳则就业稳、经济稳。贾康认为,“从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可以明确地看到中央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和‘六稳’‘六保’的决心”。
刘元春表示,“我国目前在抗击疫情上已经在全球各国中率先取得阶段性胜利,为经济复苏创造了基本条件。随着一揽子政策的出台和保障,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走出疫情困局,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化“疫”为机 于变局中孕育新局
一场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然而,逆风前行,亦见风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所强调的,“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中国经济正用化“疫”为机的思维给出一份中国答卷。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宅经济”火了、“无接触服务”快速发展、医用机器人研发进入加速度、企业纷纷转产防疫物资生产等等新变化,源于新需求创造出的新供给,开创蓝海市场未来可期。
葛扬认为,疫情“倒逼”了互联网经济与线下经济的融合,“疫情发生后,虽然多数线下交易停摆,但是线上交易活跃,线上教育、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网络文娱和网上诊断等正成为社会新时尚,遭遇疫情重创的餐饮行业也积极向科技零售靠拢。事实上,疫情的积极防控,客观上加速了实体经济与线上经济的结合,加速了我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刘元春也认为,“疫情以极端的方式推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在线’进程。这意味着对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还可能包括对基于智能、互联和新能源的城际交通、物流和新市政基础设施的投资潜力。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会构建下一轮技术革命,尤其是产业革命的基础,很可能使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拔得头筹,这是战略性的意义所在”。
疫情蔓延全球,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受到冲击。然而,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张二震认为,虽然疫情对我国外贸发展和利用外资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也蕴藏机遇。“我国取得了‘战疫’的初步成果,其他国家还处于疫情暴发升级期,疫情暴发国内外时间错位,我国疫情防控有序有力,在全球率先复工复产。疫情不一定导致产业链外迁,处置得当,还会成为外资的‘避风港’,吸引外资不断将产业链向中国迁移,尤其是高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环节”。
从经济分析上说,我们不能浪费每一次危机。“当然我们谁也不希望出现这种疫情的危机。但它来了,这是别无选择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把危机变成激励我们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动力”,贾康认为,“‘危’中蕴藏着把压力变为动力的含义。它可以倒逼我们调动一切潜力,充分焕发活力,把中国可选择的事情做得更好。从大的逻辑上说,要以制度创新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空间。我们现在做的一系列应急纾困的举措,实际上还是要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的主线上,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打开新的局面”。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言犹在耳。
因难见巧,愈险愈奇。一部中国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奋斗史。把握好危中有机、化危为机的辩证关系,是永恒的发展课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激扬“踏平坎坷成大道”的豪情壮志,凝聚“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智慧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让中国号巨轮继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荔枝特报记者/周诗婕 设计/李岩 吴倩 实习生/陆中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