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特稿 文/周安琪
今天(5月20日),苏州正式发布《关于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的工作意见》。恰逢“5·20网络情人节”,苏州选择了这个有爱的日子向劳动者发出一份特别的“真情告白书”,许下“打造劳动者就业创业‘C位城市’”的承诺。
《意见》中,实施“紧缺劳动者引入计划”、外地人员同等享受本市户籍人员所有创业政策、打造“就在苏州”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品牌、畅通劳动者职称评价通道、低租金政策性租赁房、创新开展“一周市长”系列活动等16条全国首创的暖心举措、给力实招,显示出诚意满满的“男友力”。“最能融入,最被关爱,最有成长”,《意见》发布前夕,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接受我苏网记者采访时,用这“三最”总结城市正力图营造的外来劳动者心目中的印象。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接受我苏网记者采访
保就业、稳民生:疫情大考下的“必答题”
面对2020年开年以来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大考,苏州上下同欲、闻令而动,始终以保就业、稳民生作为重中之重。
我苏网注意到,2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 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力做好交通运输组织保障,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仅仅2天后,苏州就于10日迅速上线“复工企业返苏人员运输需求服务平台”,率先缓解了本地企业员工返程难问题。3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前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又首次提出“六保”。 “六稳”,以稳就业为首;“六保”,首要的仍是保就业。此时,苏州出台《意见》正是以城市体制机制的创新贯彻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吸引劳动者来苏就业创业,从而稳住经济大盘,兜住民生底线。
苏州中心未来之翼 图片来源:苏州市委宣传部
聚焦一线劳动者:为城市转型跃升谋篇
让我们将视野再放宽——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开放再出发起步之年,作为全国经济大市、工业大市、开放大市的苏州,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跃升期。苏州承担着为全面小康建设“树样板”、为现代化建设“探路子”的重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劳动者的加持。中央深改委十次会议指出,促进劳动力和人才有序流动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在这个时间节点,苏州提出“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是按照党中央、省委部署要求,紧扣就业和民生展开的探索,力图以“示范效应”实现“首选城市”的目标,以就业创业环境的优化增创苏州城市发展的长远优势。
早已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苏州,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必须站在高位谋划,提升先导产业的国际主导权,做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市场的风浪中奋力搏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既需要高端人才引领,还离不开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托底。蓝绍敏说,“无论从营商环境还是人才环境,我们都给予了非常多的支持和激励,但是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普通劳动者。所以这一次,我们文件更面向的是‘蓝领’阶层,普通的一线劳动者。如果说苏州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奇迹,我想普通劳动者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州运河风光 图片来源:苏州市委宣传部
打造“首选城市”,苏州有信心、有底气
“首选”二字,有成竹在胸的底气作铺陈。“苏州有非常大的经济总量,这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岗位机会。产业体系健全、劳动岗位众多、务工收入也比较丰厚,这些都是对劳动者首选苏州的一个基本条件。”蓝绍敏说。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苏州一路谱写了开放发展的城市传奇。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相比,全市GDP增长了600多倍,以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1%的GDP、2.4%的税收和7.7%的进出口总额。今年,“万亿俱乐部”成员之一的苏州将目标拔高,力争GDP过两万亿、两年高企1万家、三年实际利用外资200亿美元。
以制造业立市的苏州产业链完备,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具备全球范围内较强的垂直整合实力,在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中独树一帜。近年来,在发展演进的时间轴上,苏州经济又继续向“高、新、轻”转型嬗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作了超前谋划和布局,将生物医药作为“1号产业”来打造,力争形成万亿级产业新地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正在成为引领苏州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力。
尽管受到疫情的冲击,2020年1-4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增长达到179%,增幅和增量持续刷新历史纪录;首季工业投资增长13.3%,是全省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设区市,其中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3.1%;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超20%……这些,都是苏州吸引劳动者就业创业的“硬实力”。
另一方面,苏州以协调发展为“人间天堂”注入新活力。连续四年获评《经济学人》“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称号的苏州具有较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古韵江南的小桥流水与闹热繁华的产业新城交相辉映,宜业宜居的环境“软实力”为苏州招才引智增添了又一股强劲竞争力。
苏州虎丘 图片来源:苏州市委宣传部
愿他乡变故乡:“橄榄枝”背后的人文关切
苏州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常住人口超过半数是“新苏州人”。 我苏网注意到,5月1日,苏州实施人才落户新政,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对尚未来苏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提供“先落户、后就业”待遇。仅仅10天,全市已收到落户申请8755人,同比增加711%。数字背后,昭示着潜力无限的“后浪”们对苏州怀有的向往与期待。而苏州对待他们,同样满怀关切。
“劳动者为苏州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次我们出台《关于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的工作意见》,希望苏州能够成为劳动者最能融入的城市,劳动者最被关爱的城市,劳动者最能成长的城市。”蓝绍敏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苏网阅读梳理《意见》后发现,苏州向劳动者抛出的“橄榄枝”与蓝绍敏提出的“三最”理念密切呼应。比如,《意见》提出要创新打造“金蓝领”培育工程,对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持有本地居住证的外地户籍劳动者,苏州将给予他们与本地户籍人员同等享受政府补贴性技能培训;在苏累计缴纳社会保险满3年,或在苏创业吸纳5人以上就业的外地户籍创业人员,视同本地户籍人员,同等享受创业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开办实体给予开业补贴的标准提高至1万元;3年内筹集建设低租金、小户型政策性租赁住房10万套(间),更好满足劳动者居住需求;加快推进教育供给提质增量工程,确保符合条件的外来劳动者随迁子女同等接受义务教育……一项项“零温差”的暖心招,让大批新苏州人不仅能“引得进”,还能“留得住”。
苏州高新区农民 图片来源:苏州市委宣传部
纸上得来终“见外”,绝知此事要躬行。苏州意图通过更有参与感、获得感的方式,让劳动者在苏就业创业更能“融得进”“过得好”。比如,《意见》提出,非苏州户籍劳动者超过50%的企业,在开展劳动标准制订、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该群体职工代表不低于50%;定期邀请市民代表走进各级政府机关,当一周市长、一周县区长、一周局长、一周镇长共同参与管理决策。“这个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让政府和劳动者的距离拉得更近,通过这个过程,让我们政府的决策更加贴近劳动者的需求,更加关爱劳动者的生活”,蓝绍敏说,“让他们去感受政府的运作,这对劳动者本身来讲也是一种成长”。
奋斗者的时代,汗水与幸福并存
决胜小康之年,还看今朝。枕水而生的姑苏,以其静水流深的沉着,应对转型跃升期的机遇和挑战;又秉承其上善若水的胸襟,对劳动者敞开怀抱。
如果要给苏州期待招引的“劳动者”描画更加具体的形象,会是什么样子?蓝绍敏书记在采访尾声用八个字予以高度概括——乐于奋斗,愿意成长。 “乐于奋斗,因为这是一个奋斗者的时代。让时代留下我们的汗水,也留下我们的辉煌,这应该是他的本质特征。愿意成长,是说苏州这座城市会提供更多的机会,成长空间无限,对个人来讲就是机会无限。伴随着在苏州的奋斗和奉献,我相信劳动者会得到更多、更大的成长和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诚然,唯有品得出奋斗的甘甜,乐于主动作为的劳动者,才能为城市能级跃升提供重要抓手;更重要的是,唯有让劳动者在奋斗的土地上收获成长、感到关爱,才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蓬勃灵动的根本前提。
前路有梦,后顾无忧,便以他乡为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