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当大任!看江苏“后浪”如何飞Young青春

2020年05月05日 06:43:2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五四风雷,穿越百年。从昨晚起,一则“后浪”的视频在朋友圈里刷了屏。总有人问,青年到底是什么?评新君(ID:jsbcpxel)特意翻阅了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

  “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第十五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揭晓,各行各业的青春标杆闪耀光荣榜。

  第十五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共26名)

  于彩成 无锡市锡山区先锋家庭农场总经理

  史晓阳 江苏省交通综合执法局京沪支队综合科科员

  朱晓蕾 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

  陈文森 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处副主任、主任医师

  陈 阳 独立音乐人、江苏省音韵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陈明祺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主治中医师

  陈 萍(女) 泗阳县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

  陈 婷(女) 南京市江北新区沿江街道京新社区网格员

  李 宁 淮安市公安局淮阴分局刑事警察大队中队长

  李 枫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传动技术研发部副部长

  李 磊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南京小汤山医院应急工程负责人

  沈 菲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辅导员

  汪 浩 好享家舒适智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灵姝(女)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副馆长

  吴应强 泰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通信员

  吴晓娟(女)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站客运员

  吴 毅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

  张祖润 常州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金 沁 常州辟谣联盟创始人、中天钢铁集团职工

  杨绍功 新华通讯社江苏分社经济部副主任

  郭 渊 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徐俊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室主任

  葛唯益 中电莱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高级(三级)专家

  蔡英凤(女) 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

  潘时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潘 裴 泗洪县沃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第十五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名单

  (共13个)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

  艾津新农人团队

  环亚应急项目青年突击队

  亨通葡萄牙海上风力输电项目团队

  公益顺风车南通站

  国网江苏电力连云港开山岛智能微电网建设联合攻关队

  镇江市消防救援支队青年突击队

  东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应急救援部青年突击队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载荷及科学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绿色机械化生产与产后加工创新团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某型舰载雷达研制团队

  中电国基南方集团有限公司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研发团队

  南京大学病原生物学与传染病学临床科研青年团队

  他们是怎样的新时代青年?他们的力量从何而来?今天我们就从身边的一些江苏“后浪”中寻找青春答案。

  疫线筑起 “防火墙”的“守门人”

△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处副主任、主任医师 陈文森

  “虽然人生地不熟,但是多年的职业经验告诉我一定要尽快熟悉医院里里外外的每一个角落和所有的流程布局。”2月12日下午,到达汉口火车站后,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处副主任、主任医师陈文森把行李放到驻地,马上直奔汉口医院,4点多就进入工作状态。武汉市汉口医院是第一批三家定点收治医院之一,也是第一家由综合医院改变成为传染病医院,需要规范制度流程、科学培训医务人员防控知识、筛查感控的风险盲点和隐患。

  医疗安全质量的提升,出院率逐步提升,医务人员感染率降低到零,患者死亡率显著下降......这些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感控工作的开展。为了更好地了解全院感控情况及感控隐患,陈文森必须经常全副武装进入隔离区,穿着防护服行动不便,也不能弯腰,防护服里非常闷热,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后,走出隔离区,衣服里里外外已经湿透。

  在陈文森看来,做好感控工作,核心就是确保所有的感控防控措施有效落实、确保所有医务人员用对方法做好防控而不被感染,确保“医院工作人员—患者—陪同人员”之间不发生交叉感染,减少医院和社区之间交叉传播。

  为了让医务人员理解防护的标准和要求,陈文森经常为前线的医务人员开展感染防控培训。“感染防控培训不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也是一个保护伞,既保护患者又保护医务人员。”

  “这种形式真的很好,真正化解了心里的疑惑,最好你们每周来一次。”在“案例指导+培训+1对1答疑”的现场,康复科主任和护士长对陈文森说。

  “没问题!我就是来服务的,你们什么时候需要,我随时准备就位!”陈文森说。

  用“心”办案的温情检察官

△泗阳县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 陈萍

  “阿姨,我现在工作了。虽然很辛苦,但是被别人认同的感觉真好。谢谢您……”

  看着这封从外地发来的电子邮件,泗阳县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陈萍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很多人眼中,法律是冰冷严肃的,但陈萍在办案中没有就案办案,让涉案未成年人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出生于1987年的陈萍, 2013年初正式投身未检事业,几年下来,陈萍记不清自己办理过多少案件,帮助过多少未成年人。但是,每次收到这样的“家书”、接到这样的“汇报”电话,陈萍都特别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昔日的迷途少年回归了家庭和社会,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

  在庄某某寻衅滋事案中,她通过多次走访,督促双方和解,对犯罪嫌疑人做出相对不起诉处理。虽然身体残疾,庄某某却在家做起微商,案件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同时,针对所在县区留守儿童数量多的情况,陈萍在留守儿童案件办理中借助社会力量,规范办案流程,始终奋战在维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的一线。在杨某某假借迷信活动强奸未成年人案中,经过陈萍的努力,杨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该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利用互联网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从唇枪舌剑的公诉女汉子到谆谆善诱的知心姐姐,陈萍既有如山的坚毅,也有似水的柔情,她用真诚点亮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灯,用实际行动传播司法正能量,用爱心关心呵护着祖国的未来。在不少人眼里,陈萍是胜似妈妈的妈妈、呵护天使的天使,她将法律的真善美传递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用证据说话的警界“鹰眼”

△淮安市公安局淮阴分局刑事警察大队中队长 李宁

  刑事案件的侦破,指纹比对是关键。为此,2012年起,江苏省公安厅在全省公安战线开展了指纹比对考核评比,考评指标主要涵盖两项:一个是通过指纹比对,帮助破获案件的数量;一个是从案发现场提取的指纹,被比中的数量。

  谁也没有想到, 2012年的全省公安战线首次指纹比对考核评比,淮阴公安分局竟然力拔头筹,并且在随后三年的考评中,稳坐“头把交椅”。

  这一战绩,也让名不见经传的李宁在江苏警界顿时声名鹊起。为破案,他几近痴迷地进行指纹比对:每周对上周、每月对上月、每季度对历年未破案件现场指纹。“技术工作是一个良心活,痕迹物证你说有就有、说没就没,全看责任心。”李宁说。

  1枚1厘米大小的指纹认定,往往要经历上千次检索比对才有结果。这样的查询枯燥无味,且需要量的时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

  凭借一双“鹰眼”,靠着一股拗劲,10年间李宁累计成功提取痕迹物证4700余份,破案2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10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全省最年轻的刑事技术菜单式培训教员、全国刑事技术破案会战优秀刑事技术民警、首批省级刑事技术青年人才、江苏好人、淮安劳模……50余项荣誉让李宁成为江苏刑侦界不折不扣的“名人”“现象级人才”。

  光鲜的背后,是夜以继日的枯燥和寂寞。一枚指纹的认定,往往要经上千次检索。有人问:技术员默默无闻,提拔慢,为什么不调离?他说:“让痕迹说出真相,破案后的喜悦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为雷达安上智能眼的“创新大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潘时龙

  测量几百米光纤长度仅有0.1毫米的误差,与国外产品相比,测量分辨率提高了4000倍,相位精度提高了15倍……

  这种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的研制者,正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时龙。作为国内微波学子学科的“创新大咖”,他28岁被破格擢升为教授,在国内组建一流微波光子学术团队,研制出打破垄断的自主光矢量分析仪、研发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

  双肩包、笔记本电脑和书,永远是潘时龙外出的标准装备。“他只要一上出租车就打开电脑,回复邮件、修改报告,在高铁和飞机上就更不用说了”,学生张亚梅回忆起与潘时龙一起出差的经历,只有一个字“忙”。

  在学生们眼里,最让大家折服的就是他的那股拼劲和一丝不苟。在实验室刚成立的几年里,潘时龙只要不出差,早上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晚上一直工作到十点多才回家,学生给他发邮件,夜里零点以前都是“秒回”。

  虽然科研任务重、时间紧,但是潘时龙十分重视科研作风建设。每个新加入团队的成员,都要签订一份科研诚信协议,确保实验不造假、数据不出错、论文不夸大。

  微波光子学是个交叉学科,大量采用光纤通信中的器件和仪器,潘时龙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缺少称手的分析测量工具。他独辟蹊径,采用“以微波测光”法,把光信号转换为微波信号,大大提高了测量分辨率和精度。潘时龙最新研发的宽带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成功地突破了微波成像难题,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实验论证了微波频段的小目标实时高分辨率视频成像。采用该技术,未来的智能装置不仅能实现全天候工作,而且可以看到隐藏目标。

  让非遗国宝“活”起来的传承人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副馆长 吴灵姝

  印花布印染技艺是江苏省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如何传承与创新,一直是围绕着传承人的课题。只有掌握传统核心工艺,创意设计才不是无根之萍。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副馆长吴灵姝在保留蓝印花布传统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形式和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工艺上,坚持手工刻版、手工刮浆、手工染色等,保留蓝印花布核心的工艺精髓。在内容上,从大自然中,从优秀的传统图案中吸取营养,设计出能符合现代审美而又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寓意的蓝印花布纹样。在形式上,将蓝印花布的应用方式做了一定的拓展,让传统技艺呈现于包袋、桌布、围巾等品类上,让朴素的蓝白之美能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

  “我希望通过我的设计,让蓝印花布之美呈现在作品中,让蓝印花布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让更多的年轻人也喜欢上蓝印花布。”吴灵姝说。

  同时,在抢救保护和研究方面,吴灵姝十多年来走遍了江苏、浙江、上海、湖南、湖北等蓝印花布主要产区,走访老一辈的民间艺人,并进行深入的田野调研。保护了在民间即将消失的蓝印花布实物遗存一万余件,五万多个纹样,并进行系统的分类、编号、拍摄以及初步的断代工作,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蓝印花布纹样数据库。2019年吴灵姝作为项目组第一成员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以立体式传承的形式传播蓝印花布技艺,影响了大量的青年人才。

  在吴灵姝看来,老一辈的艺术家和民间技艺的坚守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持,值得年轻传承人学习一辈子,也是她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在火线的勇敢“逆行者”

△泰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通信员 吴应强

  作为泰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通信员,水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似乎早已成为吴应强家常便饭。但面对肆虐的火魔、汹涌的洪水、危险复杂的救援现场,这位年仅22岁的小伙,总能临危不惧,冲锋在前,给战友们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平时,吴应强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钻研通讯设备上。为弄清机房、会议系统、电脑系统等的运行原理,他常常在机房一待就是一天,一边拿着说明书,一边虚心请教老前辈。

  对于吴应强,警勤中队指导员印象深刻:“这孩子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干工作有一股韧劲,总想做到最好,总是在刻苦钻研通信器材设备”虽然年纪不大,但他却早已是大家公认的通信专家。

  在参加每次灭火救援任务时,他都能第一时间向现场指挥部传输第一手图像资料,为现场指挥部决策部署提供有力支撑:

  2016年4月22日,靖江德桥化工物流仓储突然发生爆炸,现场,十几层楼高的冲天烈焰熊熊燃烧,吴应强没有丝毫畏惧,主动靠近火场架设4G图传,第一时间向指挥部传输火场图像。

  2016年6月23日,盐城突遭龙卷风侵袭,吴应强随救援人员第一时间深入灾害中心,侦查现场情况,为救援人员提供现场准确信息。

  2018年8月,山东寿光遭受洪水侵袭,他又主动请战,在增援寿光的11天里,他始终坚守在通信第一线,其间共起飞无人机百余架次,拍摄视频长达80小时。

  吴应强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他说:“每次参加重大任务时,总觉得我是最应该冲上前线的人。”

  乡村振兴显身手的“农场经理”

△无锡市锡山区先锋家庭农场总经理 于彩成

  于彩成是一位自苏北滨海县的青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优越条件,一脚跨进了“农门”,把目光却瞄准了科技型农业。

  2013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于彩成立即响应,结合创办了十余年的花卉园艺场已经形成稳定的技术体系,完善的销售渠道以及以家庭成员为基础的管理模式。率先在无锡市的羊尖镇南村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家庭农场——锡山区先锋家庭农场,当起了“农场经理”。

  农场成立后又追加投资1500万进一步扩大规模近百亩,年产凤梨、红掌、仙客来等80万盆,销往全国各大花卉批发市场,带动近500家花卉门店销售农场产品,帮助青年创业300余人。

  于彩成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我们是江苏首个家庭农场,一定要把农场经营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标杆,既践行国家政策又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于彩成说干就干,他认真梳理近年来先锋农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整合周边花卉、苗木、种植户资源成立无锡南村苗木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350人,通过对社员进行定期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了他们的技能。同时,合作社还进行五统一: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整体提升了本村的花卉苗木在行业里面的竞争力,入社社员平均增收30%以上。

  在今年的突发疫情的不利影响下,于彩成带领的合作社及时出手发挥线上线下营销优势,解决社员20万盆盆花滞销问题,直接挽回经济损失400万元。

  五四精神,历久弥新。评新君从这些“青春后浪”的故事里看到,无论是战“疫”一线,还是志愿服务、科研攻关,无论是穿越火线,还是致力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他们不惧风雨,勇立潮头、勇挑重担、勇往直前,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新时代的江苏青年是堪当大任的!他们挺起年轻的“脊梁”,用奋斗书写“五四荣光”。

    (来源:评新而论 编辑:陈茜)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