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肖迪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发基层干部强烈反响。《通知》开出了8条去疴疾、强作风的“药方”,字字珠玑,点出了关键、戳到了痛处、说进了心坎。
今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唯有扎实的作风才能撬动“乘数效应”乃至“指数效应”,最大限度地对冲疫情影响,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两场“收官之仗”。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必须从细微小处着眼,“庖丁解牛”看问题,“抽丝剥茧”析关系,“解剖麻雀”抓实质,向灵魂深处叩问一个问题——自己有没有不知不觉地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围猎”?
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慎“大”易、慎“小”难,惟慎“大”亦慎“小”者胜。我们要善于在“放大镜”下思考,今天我慎“小”了吗?拎包包、打开水、做卫生,看似“小事”,是亲力亲为还是有人代劳?汇报材料、动员讲话、工作部署,看似“小节”,是主动谋划思考还是照着葫芦画瓢?一包烟、一瓶酒、一盒茶,看似“小德”,是坚决拒绝还是下不为例?这些所谓的“小事”“小节”“小德”,都是值得我们时刻警惕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残根,必须抓大不放小,慎小事、拘小节、守小德,以实际行动做“两个维护”的表率。
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留“行”易、留“心”难,惟留“行”亦留“心”者正。我们要善作静夜之思,今天我留“心”了吗?在学风上,无论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还是使用学习强国、培训平台,是真心实意地抓学习,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地挂挂课、刷刷分、排排名?在文风上,是真刀真枪地减少发文给基层减负,还是去掉红头、省去文号,“换汤不换药”地以便笺代替文件?在会风上,是真抓实干地讲干货、说实情、谈见解,还是照本宣科地念材料?在扶贫上,是真金白银地帮助贫困户兴产业、树品牌、拓销路,还是留行不留心、留迹不留绩、“临时抱佛脚”地拍拍照、填填表?在调研上,是真抓实干地开门问策,还是政策刚起步、经验就出来的闭门造车?学风、文风、会风、政风、家风,本质上都是作风。从表面上看,也许不良作风可以蒙蔽一时,但群众是最好的“阅卷者”,发展是最好的“记录者”,组织是最好的“当局者”,时代决不允许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任何立锥之地。
作风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转变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筑牢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政治根基,练就洞察“细枝末节”“隐疾潜患”的慧眼和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慧根,聚沙成塔,久久为功,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作风保证。(肖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