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作为扶贫脱贫的关键举措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从去年开始,泰州市建立了“党建+扶贫”机制,以乡镇党委书记项目为抓手,助力精准脱贫。今年,泰州市将继续放大“党建+扶贫”效应,推动镇、村产业兴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订单多了有信心了 蔬菜大棚里忙着育苗移栽 “我们陆续接到了常州、无锡一些大酒店的订单,现在我们大棚里面种的水果玉米、油麦菜、紫油菜,在5000盆左右,我们200多亩地全部都种上了新的蔬菜。”泰州市高港区大泗镇光谱家庭农场总经理曹光甫说,这两天他们家庭农场已经有20多个工人在忙着对盆栽蔬菜进行育苗、移栽了。他介绍说,前两个月,受疫情影响,大棚的蔬菜卖不出去,成熟的也没有采收,为了减少损失,也就没再育苗。这段时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好,镇政府和镇上的各个农场都在一起想办法、找销路,他的盆栽蔬菜已经陆陆续续来了不少订单。
“如果销路好、效益好的话,一年可以收入400多万,大家一起奔小康了。”曹光甫说,他这个农场除了给村民们交租金外,还可以帮着给村里30多个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疫情后的思考 “书记项目”关注农产品销路
虽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镇上的家庭农场遭受了不小的打击,但也正因为如此,高港区大泗镇利用这段时间沉下心来好好考虑了一下镇上这些农产品的销路问题。
“在我们基层治理当中,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项目面临着很多的风险。由于市场、价格和销售的不稳定,而且模式比较单一,也很容易引发一些农业项目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大泗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任泽南介绍说,今年他们决定把镇里的“书记项目”放在大泗农产品的销路拓展上。根据这段时间的谋划,镇政府打算把大泗镇50多家经营农产品的农场主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单打独斗,而是共同打造一个品牌,一起拓展销售市场,抱团发展。“现在目前我们登记注册了一个“大泗良食”的商标,就是想通过商标,把大泗的农产品整合起来,把我们农产品的一些特色、品牌集中打造和宣传,这样使农产品更加有竞争力,更加有市场需求量”。
为了更好地破解镇上农产品销售的难题,大泗镇还创立农产品联合合作社,通过将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将党组织的资源和服务送到经营业主身边,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同时,围绕“品牌+品质”,着力打造“大泗良食”农产品主品牌,积极入驻京东、美菜等生鲜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构建更多的销售网络。
创新“书记项目” 因地制宜壮大扶贫产业
围绕产业扶贫,泰州兴化市沈伦镇联合6个经济薄弱村,将泰州市多个挂钩帮扶单位的500多万元资金进行集中投资,打造出了1008亩碧根果项目基地。 眼下正是树木生长的好时节,在沈伦镇沈北村碧根果基地,村民们这两天忙着对果树进行拉枝技术处理。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当地还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的模式。“果树间麦稻共作,利用闲沟套养龙虾,林下养殖老鹅,比如2019年我们养了5000只种鹅,纯收入就多了80万元左右。”沈伦镇沈北村党支部书记孙金材介绍说,现在镇党委书记和几个参股的村支书都把碧根果基地作为“书记项目”,大家管理、技术、销售等分头抓。2019年,参股的6个经济薄弱村实现股金分红20.8万元,全镇13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35万元。兴化市沈伦镇党委书记杨蓓介绍,今年,全镇还将着力在“生态+”、“农业+”、“互联网+”上做足文章,探索构建以“林果观光采摘+民俗展示体验+农产品电商销售”为主线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我们今年准备打造集休闲旅游、垂钓观光一体的项目,有望到今年年底,村集体经营纯收入达到70万元。” 最近这几天,村民们正忙着把池塘里种养的睡莲挖出来,随着春暖花开,睡莲销售已经供不应求。根据村里的发展需要,高港区大泗镇大马村党总支书记于涛把村里的“书记项目”进行了调整,今年,准备扩大睡莲的种养面积,同时利用水面,吸引游客来赏花,垂钓螃蟹、龙虾,打造乡村旅游项目。
持续放大“党建+扶贫”效应 探索强村富民新途径
截至2019年12月底,泰州市所有经济薄弱村全部达到省定18万元经营性收入和市定35万元可支配收入的脱贫标准。今年,泰州市将把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稳固脱贫基础和做好查漏补缺上。“构建防贫返贫机制,以产业扶贫为抓手,继续放大‘党建+扶贫’效应,着力发展扶贫产业,提升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比重,推动经济薄弱村由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探索泰州特色的强村富民的有途径。”泰州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处副处长高春荣介绍说。
2020年,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泰州市将继续放大“党建+扶贫”效应,以产业扶贫为导向,着重解决“三个一”,即“一个班子”、“一条路径”和“一套帮扶体系”。“一个班子”就是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提升村级组织负责人的能力和水平,拓宽视野和思路。“一条路径”就是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选准选对适合本村发展的增收路径和经营项目。“一套帮扶体系”就是切实发挥帮扶责任部门和单位作用,助力经济薄弱村理思路、定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土地入股、返聘务工、保底分红“三类模式”,统筹好就业、就学、就医“三类问题”,衔接好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三类保障”,完善好政府财政投入、部门挂钩帮扶、社会助力参与“三类机制”,打好“组合拳”,织密“民生网”,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