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未成年游戏“氪金”套路,要让游戏公司有痛感|荔枝时评

2020年03月16日 13:54:3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东山

  (作者东山,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时事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11岁孩子玩手游等花光40万卖房款”“明上网课暗打游戏,孩子花几万元买装备”……近日,多则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氪金”消费的报道引发关注。

  实际上,这样的新闻已经不算“新闻”了,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孩子一掷千金玩游戏的新闻曝出来。事情闹大之后,又通常会以游戏公司主动退款告终。每次都还会有声音指责家长没有尽到监管责任,言外之意是,游戏公司乖乖退款已经是善莫大焉了。

  但是同样的戏码重复多次之后,不由得使人生疑:难道未成年人在游戏中大把浪费时间和金钱的锅,只能让家长来背吗?难道游戏公司就只能听之任之?

  荔枝特报记者跟踪调查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虽然游戏公司纷纷推出实名防沉迷系统,对未成年的游戏时间和游戏消费进行了限制,但“绕道”充值、“氪金”套路,仍让家长防不胜防。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规则就会有漏洞,但是市面上这些热门游戏的“后门”是如此普遍、如此显眼,公众有理由怀疑游戏公司是知情的。未成年玩家绕开各种限制“争着抢着”给游戏公司送钱,游戏公司是最大的得利者,理应负起最大的监管责任。

  有的漏洞涉嫌违规。比如热门游戏《猫和老鼠》在记者填写未成年人信息后,仍然可以继续充值操作,并未限制金额,这违反了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11月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一些儿童游戏充满各种“道具”购买陷阱,摆明了就是引诱小朋友多花钱。不少游戏甚至可用虚假身份证绕过实名认证并充值消费,这样的漏洞很容易堵上,游戏公司为什么不堵呢?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已经成为网络热词的今天,很难让人相信游戏公司没有办法阻止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真相更可能是:既然游戏公司每次“出事”都能轻松地用退款摆平,为什么还要跟日进斗金的生意过不去呢?当未成年人的“贡献”成为整个行业的重要盈利点时,游戏行业还可能劣币驱逐良币。

  家长的确是要负好监管责任,但游戏公司如果有意无意给熊孩子开“后门”,那么家长也无能为力。而且很多收入偏低、年龄偏大、学历水平不高的家长,本身对网络是缺乏认知的,并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远离网游诱惑。对于这部分家庭来说,游戏“氪金”套路的危害尤其巨大。

  要想破解未成年游戏“氪金”套路,唯有从根源上重塑游戏公司对违规风险的认知,也就是让犯错的游戏公司有“痛感”。退款了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那本来就是不属于他们的不义之财。何况,还有更多的家长因为嫌麻烦而没有要求退款。所以,最有效的做法还是监管部门出手,对涉嫌违法违规的企业课以有震慑力的巨额罚款,让游戏公司罚到“肉痛”,它们才会有动力堵住漏洞,保护孩子。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