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专稿 记者/祝亦楠 实习生/章斐然
“11岁孩子玩手游等花光40万卖房款”“明上网课暗打游戏,孩子花几万元买装备”……近日,多则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氪金”消费的报道引发关注。
荔枝特报记者跟踪调查发现,虽然游戏公司纷纷推出实名防沉迷系统,对未成年的游戏时间和游戏消费进行了限制,但“绕道”充值、“氪金”套路,仍让家长防不胜防。
一些网游、手游虽有实名登记,但未成年人充值限制形同虚设;一些儿童游戏充满各种“道具”购买陷阱;不少游戏甚至可用虚假身份证绕过实名认证并充值消费。
明设“实名制”,实则充值并无门槛
记者实测市面上多款游戏,部分游戏在进行充值时会要求实名验证。
其中,热门游戏《猫和老鼠》在记者填写未成年人信息后,继续充值操作,并未限制金额,从几元到几百元,均可正常充值。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11月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就账号实名制、游戏时长、付费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每日22时至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天不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不超过1.5小时。对8周岁以下用户,不允许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在同一网络游戏企业,8-16周岁的未成年人,单次充值最多50元,每月充值累计不超过200元;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单次充值最多100元,每月充值累计不超过400元。
事实上,类似《猫和老鼠》打“擦边球”游戏公司不在少数,实名认证宛如一道虚设的“墙”。
人、证不一致,也可认证、可充值
虽然大多数游戏对未实名认证用户设置了各项“壁垒”,但“玩家”总能绕开各种限制“争着抢着”给游戏公司送钱。
12岁的小施是五年级在读学生,他给记者分享了他的游戏经验:只需要用编造的假名字和假身份证号码就可以顺利跨过实名“拦路虎”,自由充值。至于背后是不是未成年,根本无从判断。“如果拿不到父母、长辈的信息,就去网上搜,各种社群里也有,这不难。”
记者印证发现,某些游戏攻略网站专门确实存在提供成人身份信息的行为。未成年人只要输入证件信息,即可直接认证进入游戏。
账号买卖、租赁,触手可及
相对于获取他人信息,直接购买账号是更多未成年“玩家”选择的“快捷”方式。记者在淘宝搜索“游戏账号”,随即数千条信息弹出,“租号”“账号转移”“代练”等关键词充斥其中,销量最高一家售出量过万。记者询问发现,此类交易,不需要提供个人信息,至于是否是未成年人并不重要。
小施表示,不少同龄“玩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代购Q币再去游戏中充值,家长很难发现。“只要想,没有找不到的路子。”
破解攻略、教程,竟“手把手”教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游戏想要玩得溜,要不“熬肝”,要不“氪金,“熬肝”就是花时间,“氪金”就是充值。“氪金”能“改命”,游戏内充斥了各种“氪金”套路,前有“优惠”礼包后有超值活动,花样诱导玩家消费。“不说未成年人,成人为了不被‘吊打’,也会克制不住充值。”
“实名制”“防沉迷”确实给未成年用户花时间、花钱带来一些障碍,但障碍不是破不了。
“随便搜一下,就可以发现不少防沉迷系统解除教程,视频、安装包、攻略应有尽有。”该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玩家“氪金”已经成为国内游戏公司的主要收入模式,各种攻略的出现,很难说是玩家们琢磨出的方法,还是游戏公司开放的“后门”。
投诉就退款,游戏企业不该侥幸
报道期间,上述几例青少年充值事件正在投诉、办理退款。
南京市律师协会副秘书长、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王捷表示,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未成年人充值行为应当经过父母同意或追认,而在投诉人明确表示不予同意并要求退还费用时,该消费民事合同无法成立,经营者理应退还所有充值钱款。
王捷认为,近年来,多数游戏公司应对此类事件时,均采用家长投诉就退款的方式,但这类事件频发,不能一退了之。“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缺乏足够判断力的未成年人而言,游戏内的消费有必要在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作为专门经营网络游戏的企业,具有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应当加大技术投入,设置有效的识别、验证、阻拦、预警系统。
当然,家长也应该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信息及各类账户信息,不轻易将支付密码等告知孩子。
被游戏“套住”的孩子,如何拉回?
青少年儿童过度沉迷游戏,甚至想方设法“氪金”的根源,并非在于游戏本身,而在游戏外,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张久平表示。
玩游戏为何会成瘾?张久平分析,重要的一点是目标反馈。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情绪易受影响,从学习或某个目标中获得正反馈相对较慢。游戏则是获得快感的最快途径,只要打一个副本就会掉落不少装备,只要赢一场游戏就能获得相应经验、成就、等级,且无需负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沉迷游戏也是从中寻求一种释放和慰藉。
在张医生接触的案例中,多数家庭存在肢体或语言暴力、长期缺乏沟通、过度溺爱等问题,甚至有些父母自己也游戏成瘾。要拉回这些孩子,还得从家庭内部出发。
“沉迷不是一天形成的,父母需要多反思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才行。”张医生建议,父母要做好自律的榜样,如果父母一天到晚都抱着手机玩游戏,孩子很容易模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同读一本书,同看一部剧,多沟通;要引导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其多与同龄孩子交流玩耍;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和游戏的时间要进行明确约定,有奖有惩,不轻易破坏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