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钟的
(作者王钟的,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90后都开始立遗嘱了。”90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每每吸引公共舆论的注意。不过,最多30岁的他们开始认认真真地立遗嘱,还是让人感慨万千。90后早早立遗嘱,是担心自己的健康,还是为了规避其它风险,抑或仅仅为了表达一种姿态?
最近一个90后立遗嘱的案例值得深入剖析:近日,28岁的姑娘小陈到浙江省遗嘱库订立了遗嘱,内容是百年后将名下房产留给闺蜜,并请她帮助处理遗体捐献事宜。根据工作人员的介绍,遗嘱继承人一般是父母,像小陈这样选择没有血缘关系的比较少。
要说90后与其他年龄段之间的代际差异,在于他们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的个人化。对他们来说,集体生活是陌生的,因为离开家乡生活和工作,亲人之间的联系也趋向于疏离。因此,与身边人的相处,发展个性化的亲密关系,是90后一代开展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
28岁姑娘立遗嘱将房产留给闺蜜,从小的背景看,是她们两人平时结下的亲密友谊,遇到困难时的互帮互助,让她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和道义上的自觉;从大的背景看,则是这代人生命中重要的人不仅是远方的家人,也可能是身边的朋友。因此,将未来的遗产留给闺蜜,虽然有点不同寻常,却毫无疑问地在情理之中。
在传统思维里,立遗嘱是一件让人忌讳的事情,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意立遗嘱,因此身后财产的分配常常引发纠纷。90后是具有现代观念的一代人,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科学素养更扎实,更乐意以务实的态度参与社会生活。在年轻的时候订立遗嘱,体现了他们未雨绸缪的生活态度,也是他们参与现代公共生活的直观体现。
当然,一些90后参与立遗嘱的活动,也跟这代人的财富积累有关。相比上一辈人,90后从小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更适应市场规则,也是市场经济的受益者。比如,不管是在家庭的资助下,还是自己独立打拼,不少90后已经有属于自己的房产。而且,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创富者的财富已经开始传承,一些订立遗嘱的90后属于通俗视角里的“富二代”,他们对财产的保全、意外风险的把控有着更迫切的需求。说得直白一点,在父辈“一穷二白”的年龄,90后已经体会到什么是“身家”了。
当然,90后立遗嘱,也存在许多变量和限制。首先,相比西方国家,国内社会尚未形成立遗嘱的社会氛围,相关机制配套不全。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立遗嘱,现有的社会服务能否满足这一点,恐怕要打一个问号。根据新闻报道,公益组织中华遗嘱库长期排队,去年12月底,预约的老人就已排到2020年6月底。公益性的遗嘱机构必然是优先满足老人的需求,年轻人想要立个遗嘱并不容易。
其次,立遗嘱不是儿戏,而是一件具有法律效力的庄重大事。目前,法律规定有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五种形式,不同的遗嘱法律效力不同。如果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立下多种形式的遗嘱,遗嘱的效力就可能发生争议。同样,年轻时立的遗嘱很可能长期起效,但是,如果立遗嘱人将其遗忘,也可能产生纠纷。
再次,立遗嘱虽然要遵从遗嘱人的意愿,但永远不是一个人的事。年轻人生活阅历贫乏,对感情的理解容易片面,体现在立遗嘱的行为上,就可能欠缺更全面、充分的考虑。立遗嘱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人感受生命的方式。事实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公民在一生中有随时更新遗嘱的习惯,把自己对感情的理解随时加入遗嘱之中,从而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理性意志。
90后立遗嘱,反映了这代人强烈的独立意识,也体现了他们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当然也要注意,别把立遗嘱当成赶时髦。公众对生前立遗嘱接受程度的提升,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发挥了作用。写在纸上的是遗嘱,铭刻在心里的是对一生的回忆。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