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丰
(作者张丰,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银行家》杂志社主编王松奇
最近,本来没多少人关注、也没多少人能看懂的学术刊物,接连以某种搞笑的形式走进“吃瓜”大众的视野。先是网友发现,研究冰、雪、冻土的期刊《冰川冻土》发表了一篇谈“导师崇高感、师娘优美感”的重磅论文(长达35页,分两次发表);又有媒体曝光金融领域的核心期刊《银行家》杂志多次刊发主编10岁儿子的散文。
《银行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核心期刊目录的一本专业刊物。据说一般学者想在上面发一篇论文并不容易。该刊主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在上面长期开设“父子集”专栏,发表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儿子的“散文”,至今已经有数十篇。
如果没有媒体关注,一个文学界的“新星”可能就要冉冉升起了。《银行家》上面甚至刊发王松奇推荐儿子新书的广告。但是,几家报道此事的媒体认为,这位王青石小朋友的文章,水平其实也很一般,就是普通的学生作文。他2006年开始在《银行家》上发文章的时候,才10岁。
这种事到现在才曝光,说明学术刊物和大众之间,本来就存在一道高墙。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研究都已经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状态,一般的学术论文,不要说普通人,换一个领域的专家,都未必看得懂。这也就造成一种状况,学术刊物的文章,只接受“行业共同体”的评定,而它们的读者,向来就是同一个圈子的成员。
在国内,这种局面更为严重。研究者撰写论文,本来就不是为了普通读者,他们只是写给少数同行看的,有的领域,同行可能只有几百人。而同行们也并不会认真阅读这些文章(它们没什么可读性),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论文是否能够刊发,或者是否被人引用。最终,这种行业共同体很不幸地呈现出圈子化的状态,大家甚至都会默认这种“行业利益”。
正是这种沉默,造成了“影响力腐败”的出现。在金融学期刊上发小学生散文,这是普通人都能发现的怪现象,但是这个圈子竟然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些成年人那样, 把这个秘密“守护”了这么久,直到最近受到“导师崇高、师娘优美”事件的波及,才被好事者发现。
这种现象反映出有些领域的“学术”,已经腐烂到了相当的程度。不管是称颂自己的导师、师娘,还是发表自己儿子的散文,都没有学术价值,也是一种越轨行为。王松奇能发自己儿子的文章,凭借的是自己主编的身份;而“崇高的导师”,也正是《冰川冻土》杂志的主编程国栋院士。程院士称自己作为主编,事先对学生的马屁文章完全不知情。其实,这反而透露出杂志运营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不需要主编亲自过问”的程度,这才是权力的巅峰。
这说明在学术界存在相当多的“公私不分”的现象,把刊物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有关系随便写什么就能发表。这也就能够部分地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研究生会喊自己的导师为老板,为什么有教授能够强迫自己的学生“自愿喝酒”。这样的事情,值得每一个教授、研究员反思,在互联网时代,一切荒谬的东西最终都可能被曝光出来。
公众对这样的事情感到愤怒,是因为要识别其中的荒谬和腐败,并不需要什么知识水平,只需要认得汉字,拥有做人的基本常识。“学术”已经虚假荒谬到一定程度,从严肃刊物溢出到互联网,才能被发现。我们可以推测,或许还有很多没这么荒唐但是也毫无价值的“学术成果”,已经被堂而皇之印刷出来。
学术腐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是对从事学术的人来说,确实到了应该警醒的程度,最起码要注意一下“技术含量”。圈子内的丑闻一旦被曝光,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声誉。清理门户当然是必须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日常学术研究要守住做人的底线,至少吃相不能这样难看。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