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畔潮涌新动能 建邺高新区数字经济总部高地正在崛起|探寻南京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0年01月02日 10:10:0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创新,已成为南京鲜明的城市气质和强劲的发展动力。而高新园区,则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主阵地。市121推进办近期联合荔枝新闻、我苏网全面报道创新名城建设成就,本期推出系列深度访谈,与南京15位高新园区“掌门人”面对面;访谈展示今年高新园区创新成绩和工作举措,生动展示南京奋力革新的姿态,探讨发展痛点、难点或堵点,并谋划思考下一步计划;巡礼创新成效的同时深入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五周年之际,交上一份属于南京的“创新成绩单”!


  荔枝新闻讯 记者/祝亦楠 视频/高志鹏

  在南京15个高新区中,建邺高新区是个特别的存在。

  说其“特别”,是因为建邺高新区地处“城市中心”,又是主城区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外界对它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无疑是由各路企业总部汇聚而成的强大“朋友圈”

  这片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阿里、小米等头部企业纷纷落户;网易严选、360等数字经济行业龙头纷至沓来;一大批行业“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在这里集聚,一棵棵小树苗成长为行业“小巨人”,一家家初创企业发展成“领头羊”。

  互联网行业排名前十企业中8家区域总部已落户,亿元以上的签约项目达14个……踏上高质量发展新赛道,置身“创新名城”建设新坐标,建邺高新区创新军团持续潮涌,“创新海拔”连筑新高,创新发展之路跃然而出。

  名企赋能 “物理集聚”催发“化学反应”

  2019年以来,建邺高新区将“四园”归于“一区”,创新布局“一盘棋”,把分散的资源聚合、激活、充分释放,南京建邺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金超说。

  这一年,建邺高新区聚焦“数字经济总部+金融科技生态链”,重点通过打造完备的创新生态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统筹全域资源,破题园区载体不均,鼓励跨园招商,相互‘传球’。从‘单兵作战’到‘联合创新’,各板块的创新要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没有高校牌,就打企业牌!”这是建邺高新区探索的一条发展路径——用名企赋能拉长创新产业链,打造创新“生态圈”;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名校与名企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孵化更多科技型企业。

  今年以来,建邺高新区多方发力,全力打造“高端化+国际化”的名片

  园区先后引进了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共建“国科智算中心”,世界级创新成果“南京邮电大学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项目”等重大创新项目落地园区;主动对接海外创新资源,扩大国际创新“朋友圈”,建成德国斯图加特“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建邺以色列协同创新中心(特拉维夫)”;以金鱼嘴基金街区为平台,不断优化“科技+金融”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发挥金融科技对创新主体的支撑作用;新培育省高企入库企业146家;引进了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创新人才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10个;新增市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4个;新建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精准服务 企业有“管家”、人才有“圈子”

  各路总部纷至沓来,他们为什么选择建邺高新区?

  这和园区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比如,小米科技华东总部落户南京建邺,从首次洽谈到正式签约,双方“牵手”仅用了70天。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城市竞争的关键不再是优惠政策的多少,而在于营商环境的优劣。正因此,建邺高新最近提出一个口号,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与企业结成城市合伙人、发展共同体

  以往企业进园了,对企业信息的管理就中断了。同一家企业,合同履行在招商部门,诉求处理在服务部门,房租收缴在资产部门,信息拆散在高新区甚至全区各个单位。结合智慧园区建设,建邺高新区建立了完整的园区企业“健康档案”,同时借助阿里云+钉钉“云+端”的服务模式,建立企业服务需求制度化的提交、办理和反馈机制。改革企业服务机制,建邺高新将专业化、精准化作为关键词。

  同时,今年建邺高新区在园区每栋载体设置楼栋长,实现政策“点对点”推送,变大水漫灌式宣讲为精准推送服务。

  企业有了“保姆式”服务,人才自然不能下。“我们建立了人才大厦,整合区职能部门、众创孵化空间、优质人才企业、品牌人力资源机构及省相关部门下属人才服务机构等相关服务资源。”金超说。园区依靠中智、北京外企等品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形成了完整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人才招聘、档案代理、落户、发放补贴等的一条龙服务,形成服务门类齐全、空间布局合理、管理智能现代、全省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建邺高新区在校友经济,建设人才圈子上做足了文章。积极落地高校优质科创项目,推动世界级科研成果转化。

  从“拼政策”到“拼服务”,良好的营商环境,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自然也就跟上了。

  “痛点”凸显 载体资源天花板待破

  建成产业载体500万平方米,集聚各类企业超过6000家。随着园区经济发展加速提升、入园企业队伍不断壮大,产业载体供不应求的问题在建邺高新区逐渐凸显出来。

  如何破局?

  金超说,下一步,园区将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项目建设进度,保证该项目在2020年如期竣工交付,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0亿元,涵盖总部办公、人才公寓和配套设施等,能最大限度整合园区资源;也将充分挖掘社会载体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园中园”模式,通过“1+1+1”或“1+1”,即“园区+专业运营机构+社会载体业主”或者“专业运营机构+社会载体业主”的模式,与第三方招商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挖掘存量社会载体,打造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共同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和成功率,加快推动产业项目落地。

  翻看建邺高新区创新发展任务书,方向更明确,目标更高远,愿景更清晰。

  锚定“金融和科技服务业+人工智能产业”1+1主导产业,到2020年自主培育独角兽企业3家,聚集数字经济总部30家,引进与培育不少于2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300家领军型高层次人才企业……

  新的一年,建邺高新区将充分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形成园区核心竞争力,以“总部经济”为抓手,打造数字经济总部高地,奋力打造企业优质服务链、数字经济生态链、创新企业孵化链、金融科技融合链和贴心生活服务链,争当全市乃至全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高原之上再崛“高峰”,可待!

  (本文系荔枝新闻专稿,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