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大树、育小苗 溧水高新区“一区多园”战略错位协同促发展|探寻南京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0年01月01日 10:23:17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创新,已成为南京鲜明的城市气质和强劲的发展动力。而高新园区,则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主阵地。市121推进办近期联合荔枝新闻、我苏网全面报道创新名城建设成就,本期推出系列深度访谈,与南京15位高新园区“掌门人”面对面;访谈展示今年高新园区创新成绩和工作举措,生动展示南京奋力革新的姿态,探讨发展痛点、难点或堵点,并谋划思考下一步计划;巡礼创新成效的同时深入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五周年之际,交上一份属于南京的“创新成绩单”!


       荔枝新闻讯 记者/童婷婷 摄像/朱世轩 剪辑/毛婧

       位于南京市中南部的溧水区,素有“天然氧吧”“南京后花园”的美誉,谢灵运、李白、颜真卿、杨万里等历代文人都曾在这里游历并留下大量赞颂的诗篇。从充满韵味的历史中走来,今天,这块土地上的溧水高新区乘着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东风,书写出了“创新发展”急先锋的新篇章。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两落地一融合战略部署,20171125日,溧水区委、区政府成立溧水高新区,同时成立南京溧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其科技投融资平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溧高投公司实体化运作,负责全区创新载体打造、建设、招商、运营及股权投资、创业环境塑造、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

  虽然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溧水高新区的发展之路却很有特色。溧水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贾晨介绍,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溧水高新区的发展策略,那就是“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做最能发挥溧水高新区优势的事情。” 

  筑巢引凤,引智聚力

  既要“移大树”,也要“育小苗”

  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推动创新工作快速发展,溧水高新区初步摸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道路。

  通过整合永阳、东屏、和凤、洪蓝工业园区资源,溧水高新区大力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形成了溧水开发区以新能源汽车为特色、东屏园区以新材料为特色、和凤园区以机电产业为主导、永阳园区以总部经济为主导的“一园一特色、一园一产业”园区错位协同发展格局。

  “我们建立了一个长效机制,一方面‘移大树’,把大的企业移过来,另一方面坚持‘育小苗’,两方面结合,推动创新体制的建立和创新成果的出现。”贾晨介绍,溧水高新区对接的创新大国是德国,关键小国是丹麦,结合这两个国家的特点,同时也结合溧水的资源禀赋,做了大量的创新、对接工作。

  20191月,首次“生根出访”丹麦,会同溧航仿生院与丹麦丹佛斯集团、丹麦技术研究院(DTI)签署仿生技术国际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挂牌成立了海外协同创新中心。5月出访,与丹麦中丹创新中心签署联合孵化合作备忘录,与丹麦VIA大学学院维塔斯创新园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围绕产学研交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建设高水平“创新共同体”。通过中德人才交流协会、中德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小虎科技、中丹创新中心、丹麦驻上海领事馆科技创业中心等国内外中介、平台和政府资源,建立对外合作窗口,导入国际创新资源、促进创新发展。

  此外,溧水高新区还成立了海外资源对接小组,提升“生根出访”效率,引进六足仿生机器人等多项创新成果,举办2018-2019中意创新创业大赛最佳项目路演活动计划与意大利初创企业协会签订合作备忘录,与中德人才交流协会筹划创建中德中小企业产业园。

  除了生根出访,溧水高新区还根植于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基金、人才集聚等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溧水高新区签约共建新型研发机构7家,通过市级备案6家,共申请发明专利201件,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60家,其中2019年新增引进、孵化企业147家。2019年,成功举办三届江苏(溧水)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二季溧智创业营路演比赛,吸引世界各地200多个项目参赛,落户6家风投机构、23个创新项目。2019南京创新周期间,举办创业培训、创新沙龙等系列活动7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在金融集聚方面,2019年,溧水高新区开展银企对接会10余场,设立规模10亿元溧水区产业发展引导母基金。同时与建邺伙伴园区共建基金,未来,建邺区规模2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母基金与溧水区规模1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母基金将针对新能源汽车、临空和大健康等产业方向开展全方位合作,通过多种手段让“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一企一策,贴心服务

  坚持当好企业的“店小二”

  通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溧水高新区针对企业与人才的创新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贾晨介绍,溧水高新区始终坚持当好企业“贴心店小二”的服务理念,制定重点联系企业制度,一企一策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在服务上,溧水高新区首先讲究提高效率,切实履行行政审批“1230”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735”改革承诺,全面实行项目代办服务,“一证通办”,实现相关证明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共认共享。积极降低企业成本,给予政策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入驻幸庄产业园、园区标准厂房的,3年内免收租金。追求精准服务,实施一对一重点联系企业制度,每年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00场次以上,免费为企业提供招聘展位、发布网上招聘信息。

  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人才就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凝聚人才方面,溧水高新区坚持引进人才与培育人才并重。打造海外人才创新载体,挂牌成立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创业园南京园,与致公党对接,成立“致公凤巢”、“致公之家”服务海外人才创新创业,还出台了《溧水区海外人才创业园创新创业政策》专项扶持政策。

  今年以来,溧水高新区集聚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689人,外籍常驻人员968人。组织7个项目参加区级高层次人才答辩评审,全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欧阳自远院士1人申报“创业南京”科技顶尖专家,已参加视频答辩;组织2次“创业南京”高层次人才专家预评审,从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引进和孵化企业、溧智创业营创业项目、人才团队项目和科创服务平台共推荐18个项目参加区级综合技术评审。

  直视短板,迎难而上

  通过优化产业链推动创新发展

  虽然溧水高新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创新成绩,但是在贾晨看来,还有一些无法回避的短板,亟待改善。

  贾晨说:“目前,想把一些高端的创新资源移到溧水来,还是有相当难度的,比如一些原创型的科研机构、对人才要素依赖较大的创新产业。因为,与南京主城区相比,我们的配套还相对较弱,只能多从产业配套上多下功夫。不论是幸庄园区,还是北部的开发区片区,相关的生活配套目前还不够完善。”

  此外,就是政府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配备不足,“比如,在甄别项目好坏,判断在什么时候给予项目什么样的补贴和扶持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据他介绍,2020年,溧水高新区将围绕市区重点任务,做精做优高新区。“拥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将继续通过产业链的强化去推动创新工作,把之前所收集整理对接的国外创新资源,进一步做好落地。”具体来说,就是强化创新产业集聚、产业基金设立与运营、股权投资等工作,以精细化服务为抓手,以金融支持为支撑,坚持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并重,全力打造南京南部科技创新主阵地。

  在基金建设方面,及时遴选产业发展引导母基金和科创母基金管理人,做好优质子基金储备,深化与伙伴园区建邺高新区合作共设产业子基金,积极打造幸庄科技产业园基金集聚区。在特色园区建设方面,以幸庄科技产业园为重点板块,打造税收5亿元的5G+智慧园区,明年初人才公寓一期投入使用,人才公寓1万方商业配套将开业运营,将进一步增强园区功能,丰富园区业态;加快高标准载体建设,深化与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计划共同打造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引进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大平台,形成集技术、人才、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中心,通过“三平台一中心”进一步为高新区企业提供集成化一站式服务。在运营管理方面,对入驻企业结构定期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纠偏机制和劣质企业淘汰机制,引导入驻企业健康发展。

     (本文系荔枝新闻专稿,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