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门规矩”半斤酒,这样的导师不要招研了吧|荔枝时评

2019年12月23日 15:38:35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龙之朱

  (作者龙之朱,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媒体报道,曾公开感叹研究生推免面试“性别比失调”的浙江大学教授冯钢,近日再度引发争议。近日,冯钢在个人微博上声称:“曾经有一个考生直至今日我还念念不忘,他是保送到浙大读硕。所有笔试面试都过了,我也以为没问题了。但他报的是我为导师,而我师门的规矩是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他那天是拼着命喝了,我弟子把他抬回宾馆……我一直觉得有愧于他,但我相信,这样的男人绝对是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他不管干什么,那股拼死喝酒的意向,就垫(奠)定了他一生的骄傲!”

  这条微博一经发酵,舆论哗然。很多网友对这种神奇的论调表示反感,都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教授在鼓励学生拼死喝酒,甚至把拼死喝酒的男人视为“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一个拼死喝酒,醉得一塌糊涂的男人,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尤其让人不解的是,冯钢教授的这番说辞,还流露出某种难以抑制的自得与骄横。他丝毫不觉得这条“师门规矩”有多么荒诞,也丝毫没意识到逼一个陌生求学者喝下半斤白酒有多大风险。

  我也承认,现在的大学早已不是封闭的孤岛,而与社会有着紧密的关联。有合作就会有饭局,有饭局就可能会喝酒。读书人想做事,能喝一点酒也会起到润滑作用,这都无可厚非。然而动辄“拼死喝酒”,既无必要,也不人道,更不符合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即便把这件事硬扯到“酒桌文化”上,也是强拉硬拽,生吞活剥,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何况,这些年来,随着自上而下的整治,各地的“酒桌文化”已经消停了很多,“拼死喝酒”的风气也得到了抑制,适度饮酒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可见,冯钢教授的“师门规矩”,并不是要提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也不是学界向社会的一种无奈妥协,倒更像是一种赤裸裸的权力宣示。

  我是导师,我说了算,我有选择学生的权力,不能喝半斤白酒就不能招录……说白了,这样的导师不过是在滥用权力为自己寻找驯服的工具罢了。他所在意的不是学生究竟能不能喝得下半斤白酒,而是肯不肯拼死去喝;不是学生将来的学业究竟如何进步,而是能不能成为“自己的人”。

  什么是“拼死”?勇敢吗?未必。在一个强势的教授面前,“拼死”就意味着无我。而一个学生一旦失去自我,当然会为人所随意驱使,当然会将教授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其最终指向,无非是强调学生的人身依附性而已。事实上,这或许才是冯钢教授制定什么“师门规矩”的深意所在。

  这些年来,公众见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异。比如很多学生称呼导师为老板,又如女学生被导师“潜规则”等等。“半斤白酒”规矩的出现,则为这种变异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而无论戏码如何转换,不变的是导师对学生的控制。

  人们悲哀地发现,一些掌握了资源的导师,不是想着如何帮助、督促学生学业精进,而是变着花样想要控制学生的身体和思想,师风之堕落,可见一斑。毕竟,师生关系并非一般的上下级关系,而是浸染着思想与情怀的,也惟其如此,才会格外触动人心。现实中,因为无法排解其中的复杂与缠绕,已经酿成了一些悲剧,如研究生跳楼等等,就是一种警醒。

  无论如何,师生关系都应该有着更高位阶的追求。多少年来,胡适对门弟子罗尔纲“如煦煦春阳”般的师教,被多少人艳羡,更被视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佳话。前不久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先生的传记,樊先生提到北大恩师宿白先生从来对学生从不假以辞色,总是在督责、提醒,但也多有爱护、体恤。这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理想状态,才是真正让人向往的精神境界。

  反观冯钢教授的“半斤白酒”,不只庸俗,而且恶劣。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教授还是不要招研了吧。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