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脱贫“摘帽”缘何弄虚作假?|荔枝时评

2019年12月19日 11:46:45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特约评论员/马亮

  近日,因为在国家贫困县脱贫摘帽验收检查中进行有组织的弄虚作假,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委原书记刘乡被通报处理,并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曝光为典型案例之一。诸如此类为“摘帽”而造假的现象在多地都发生过,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值得反思。

  应该承认,多数国家贫困县的领导干部都是扎实工作的,也带动了一大批贫困家庭增收脱贫,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不应因为少数弄虚作假的案例,就抹煞来之不易的成绩。但是,“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进程,消解了国家政策的公信力。

  这些形式主义“花架子”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贫困地区如果不能脱贫“摘帽”,相关领导干部就要“掉帽”。在这种压力之下,一些基层干部动起了歪脑筋,不把精力集中在脱贫攻坚上,却把心思花在应付脱贫摘帽验收工作上。

  另一方面,对于脱贫摘帽的检查验收没有真正“沉下去”,经常是“点到为止”。检查验收组往往采取陪同视察和查看文件资料等表面化的评估方式,这为一些基层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安徽省宿州市某村主任为了让贫困户王某达到脱贫标准,在脱贫调查表上随意填写王某的个人信息,并代替王某签名填写了脱贫确定书,使其“脱贫”。

  此外,国家贫困县能否脱贫摘帽,也关乎上级党政部门的政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检查验收往往流于形式,对脱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出现纵容乃至上下共谋的现象。比如,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水务局提前将加盖公章的大量空白《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安全证明》发放至乡镇,由村干部随意填写。

  这样的虚假迎检和验收,当然起不到扶贫脱贫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清醒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要杜绝脱贫验收中冒充顶替、代填代签等“自导自演”的闹剧,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对脱贫验收工作的监督,通过真评估来倒逼真扶贫。不妨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因为外部监督力量能使检查验收更加客观、中立和专业,避免流于形式。再结合入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脱贫摘帽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其次,要利用好贫困户建档立卡所积累的海量数据,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识别和预警弄虚作假现象。不同于过去的扶贫,精准扶贫特别注重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施行扶贫措施,并建立了一套上下贯通的信息报送系统。弄虚作假必然会改变数字背后的规律,留下蛛丝马迹。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及时让“数字脱贫”露出“马脚”。

  此外,要为脱贫攻坚的检查验收留有余地,避免高压问责和强力激励诱发的弄虚作假。要慎用一票否决、末位淘汰等过于刚性的考评手段。“满则招损,亢则有悔”,脱贫攻坚的成绩同领导干部的努力有密切关系,但也受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左右。比如,一些贫困户抓住扶贫干部不脱贫就摘帽的“软肋”,期望“躺着”脱贫,甚至刻意刁难。为此,应为扶贫干部提供一定的制度空间,使其有对话和解释的空间。

  最后,要为扶贫干部提供更多资源和能力的支持,使其能够胜任脱贫攻坚的任务。贫困和扶贫本身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要尊重并加以利用,实现科学脱贫。越是进入脱贫攻坚期,就越需要加大投入,否则就会出现脱贫攻坚有心无力,并诱发形式化脱贫或表面化脱贫等问题。此外,还需要对贫困地区的脱贫能力进行诊断,有针对性地为其“输血”和“造血”。唯有如此,扶贫干部才既有压力和动力,又有资源和能力去精准扶贫,弄虚作假也就会自然减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