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万福闸纪念碑前是为了祭奠一段历史,纪念那些在82年前的今天,扬州沦陷日,在万福桥大屠杀中遇难的乡亲。”12月14日,在这个特殊的思政课堂,旁听并参与讨论的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代表和自发前来的部分日本友人。
“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发生的第二天,扬州城不幸沦陷。日军占领扬州期间,沿途抢抓了40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为他们运送物资,并假意允诺他们可以原路返回家中。到江家桥时,日军要求他们列队前行,并派人看押,当队伍行进至万福桥时,日军开始对人群进行疯狂的扫射,400多人被射杀,鲜血染红了廖家沟。”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历史学博士吴莉莉正在讲述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1937年12月14日,侵华日军占领扬州后将抓来的四百多名当地老百姓集中在扬州东郊的万福闸桥上,随后两端架起机枪扫射,最后仅一人跳河生还,由此酿成了惨绝人寰的“万福闸惨案”。
这起惨案中,仅有一人跳水幸免的叫卞长福,他用漂在水面上的尸体掩护自己,顺着水流漂了四五里,才被路过的一只渔船救起,船家用四五床棉被、烫壶为卞长福取暖,倾心照顾了一个月,卞长福这才艰难地活了下来。
“扬州‘万福闸惨案’直到1938年2月25日的《申报》以《扬州屠城记》为题进行报道,‘二道桥乡民,竟被敌以机枪扫射,因此数百徒手血肉之躯,大半应声而倒。道旁河畔,尸骸枕藉,河水变赤。’”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骨干、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叶晓芸用史实进一步佐证。
叶晓芸说,“同学们今天看到的侵华日军万福桥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是24年前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在万福闸西面建立的。”
两位老师先后告诉同学们,今天来到这里公祭遇难同胞,传递信仰的力量,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思政课主题实践研学的现场,一群自愿来华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的日本友人,慢慢地走到纪念碑,默默地祭奠遇难者。几分钟之后,这堂研学实践活动成了中日两国师生共同祈福和平的“公开课”。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福井大学教授走到同学们中间与师生们共话和平,祈盼中日世代友好。
“对于日本侵略历史,日本民众应该去反思。我希望更多日本人,特别是日本年轻人应该来中国,去了解这段历史。让后代铭记日本曾经犯下的战争罪行,不再参与到这样的战争中来。”他说。
“思政课搬到了大屠杀纪念碑下,让我近距离聆听历史的讲述,让爱国变得更加具体和鲜明。”大一学生本俊丽说:“不忘国耻,作为当代青年,要奋进,要自强,现在要做的就是学好知识,练好本领”。
据悉,本次活动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信仰·迹”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一种尝试,是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把国家公祭日主题融入思政实践课教学,让红色信仰落地,让爱国主义生根,让我们倍加珍视和平。
正如童阳同学所说,“只有对灾难保持永恒的记忆,才会明晓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作为在扬州求学的青年学子只有我们有担当,有作为,国家才能够强大,才有力量维护和平。”
(来源:江苏广电扬州中心站/王泽坤 通讯员/徐晓梅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