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曾经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资源枯竭一度背上沉重的生态包袱。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践行新发展理念,城市迎来涅槃变革。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徐州的转型发展实践,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由滞到兴,徐州经历了怎样的自我革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又探索出哪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道?今天,从矿工武家龙的三次职场蝶变探寻"徐州转型"的基因与密码。
早上八点,武家龙开始了一天的巡检工作。6个机房,数百台设备,数千条线路,是他每天需要守护的阵地。数以亿计的数据在这里汇聚,对设备以及机房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武家龙一刻也不敢懈怠。封闭恒温的环境,排列整齐的精密仪器,这一切,都是曾经的武家龙做梦也想不到的场景。
庞庄矿,这座距离徐州市区最近的大型煤矿,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机械化矿井,也曾一度辉煌,为徐州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2011年,武家龙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庞庄矿井下当一名机电维修工。
原庞庄矿机电维修工 武家龙:当时进煤矿的时候,相对于其他的同学来说,他们进的私企,我进的国企,当时的福利待遇还是不错的。同学聚会的时候还是比较有自豪感的。
武家龙的妻子 戚妍妍:五险一金交着,到老了也有一份保障,生活还可以,有固定的收入。
被人羡慕成为一名大型国企工人的同时,武家龙也承受着井下工作的巨大压力。长期身处地下几百米的黑暗世界,生活好像都失去了很多色彩。直到现在,武家龙也拿不出一张在煤矿工作时的照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下井后更是浑身黢黑,当时的他没有一点拍照的兴趣。
原庞庄矿机电维修工 武家龙:每天就是8点下井,下午4点上井。每天上来的时候,只有两只眼睛是白的,剩下整个脸都是黑不溜秋的。当时在煤矿工作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不见天日的工作环境,反复机械的体力劳动,贫乏的精神生活,让武家龙感觉有些迷茫。而到了2013年,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煤炭消费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国内煤炭企业产能严重过剩,煤价急转直下。受到资源枯竭和煤炭经济下行压力双重挑战的徐矿集团也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武家龙的妻子 戚妍妍:有时候工资也拖欠,工资也很低嘛,到最后2000多,根本不能维持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
徐矿集团党委副书记 李正军:这个时候我们一边做转型发展的加法,实现与煤相关的煤电项目和非煤产业的发展,一边做好去产能的减法,主动去淘汰落后产能。
2013年10月,庞庄矿庞庄井的主井口正式封闭。这个有着48年历史的厂区成为历史。而武家龙所在的张小楼井也迎来了关停倒计时。矿工们的内心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对日日钻进钻出的煤矿怀有感情;另一方面,也理解煤炭去产能是势在必行。他们更清楚,井关了,生活还得继续。
武家龙的同事 前庞庄矿工人王琪:面临着关井嘛,毕竟在那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感情的。但是关了井之后我们又不知道该去什么地方。当时心里还是挺没有底的。
原庞庄矿机电维修工 武家龙:自己也感觉很迷茫,是不是要找一份新的工作、新的出路。每天也是想回家多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徐州,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而对于武家龙以及许许多多的煤矿工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轨迹也和煤炭行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时代变革,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他们也不得不面对转型的迷茫和阵痛。如何破解黑色的困境,何时能迎来光明的曙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