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洼地到创新策源地 南京江北新区的蝶变密码|探寻南京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2019年12月09日 09:00:05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创新,已成为南京鲜明的城市气质和强劲的发展动力。而高新园区,则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主阵地。市121推进办近期联合荔枝新闻、我苏网全面报道创新名城建设成就,本期推出系列深度访谈,与南京15位高新园区“掌门人”面对面;访谈展示今年高新园区创新成绩和工作举措,生动展示南京奋力革新的姿态,全面巡礼南京创新的喜人成果,探讨发展痛点、难点或堵点,并谋划思考下一步计划;巡礼创新成效的同时深入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五周年之际,交上一份属于南京的“创新成绩单”! 

  荔枝新闻讯 记者/祝亦楠 王晟 视频/高志鹏

  南京长江以北,与江南主城隔江相望的,是一个习惯性被称作“江北”的地方,“城乡结合部”是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南京蓬勃生长。但由于长江的限制,科研、人才、金融等要素集中于江南,游离于江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江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201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一个新的“名字”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的生机。“两城一中心”现代产业初现规模,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江北新主城”——大众以往对江北的所有认知就此统一“更新”。

  如今的江北,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布局下,正在为实现与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联动发展,初露峥嵘。

南京江北新区

  长江以北,崛起南京新主城

  城市的发展正从秦淮河时代走向扬子江时代,在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局局长聂永军看来,“江北的势起来了”。何为江北的势呢?

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局局长聂永军

  在过去25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中,南京一直以长江以南地区为城市的发展重心,因此仅有一江之隔的江北鲜为人知。

  而今,一座座大桥在长江之上架起,一条条隧道穿江而过,通联南北。长江之限,已经不是困住科研、人才、金融等要素汇入江北的锁。

南京的江北

  把地图视角再放大些,从地理位置上看,江北新区“地处三省一市的中心区域”,是承接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任务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

  如果说,地利是江北之势的起点,那么4年前,国务院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则是一股扶摇直上的东风。

  4年来,南京江北新区始终聚焦建设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三大板块,努力推进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合作重要平台的建设。

  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向江北新区加速集聚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

  乘势而上,内修江北气质

  “这几年来,江北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创新资源集聚速度年均超过40%GDP也保持13%以上的增长速度产业升级提速,后发先至的江北新区使了啥“关键招”?

  聂永军说,江北新区的发力点主要在三个词九个字,“策源地、增长极、新主城”。

  20163月,当听说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台积电一期建厂决定落户江北新区时,许多人愕然:为什么是名不见经传的江北新区?如今,作为南京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地标的核心,江北新区直管区内已集聚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全部环节,集聚集成电路产业高端人才1万余人。

  一块小小芯片,撬动了整个江北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这背后是江北实现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探索。

  城市的崛起常常源于产业的崛起。从新区设立之初的“4+2”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到很快调整为“两城一中心”(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产业方向。江北新区在改革创新的历练中打磨出更为聚焦的产业版图,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进程中,遴选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建设集研发与孵化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强强联合”。

  如果说,硅谷的创新生态是热带雨林,丰富的创新物种在相互竞合中共同构建创新生态圈。江北新区亦是如此。

  近年来,江北新区从推动科技体制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着力优化创新生态,加快建设江北新区高校创新集聚带,集聚更多国际、国内优质创新资源;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及其分中心优先布局;鼓励外资设立研发中心,建设国别合作创新园区、协同创新中心、海外创新机构,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系统。

  源于对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执着,江北新区以高端产业为引领,狠抓科技创新,正在锻造独一无二的江北气质。

  优化环境,打造“强力磁场”

  丰沛的科教资源是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优势,但如人之五指,区域之间难免存在长短,先天优势不足的江北,如何凝聚智力,让优质的项目、人才、企业和机构资源在江北“聚变融合,裂变创新”,提升创新浓度?

  我们希望江北新区未来可以成为比肩中关村、张江高新区,面向深圳看齐的地方”,聂永军坦言。正是有了这样的愿景,江北新区在创新源头和环境上下足了功夫,筑巢引凤广揽全球资源。

  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医学研究院等国际顶级科技创新平台纷纷在江北新区落户;从2018年到今年集聚的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外籍院士超过了45人;江北新区的人口的速度保持了年均20万的增长的态势,其中,更多的是年轻人,创新人才……

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落户江北新区

  为什么选择江北新区?“江北新区的科研创新环境和人才服务都非常吸引人。”

  “江北新区每年在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超过10个亿。”在医疗、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保障也在发力,三甲医院——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今年3月开业,南京工业大学附属实小、南京一中江北校区高中部、鼓楼幼儿园江北分园等一批新学校正加紧建设。

  除了这些“硬核”支持,江北新区还专门设立自主创新服务中心,打通服务企业创新“最后一公里”。为吸引高端人才,鼓励创新,江北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干货”。

  为什么选择江北新区?创新蝶变的密码为何?答案不言自明。
  补短板 谋未来 阔步再出发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江北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当大众把视线聚焦在江北新区发展的速度时,江北人则关注它的每一步是否走稳,走好。

  在记者采访之际,江北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局正会同科技部专家对园区进行把脉,描绘未来发展线路图。聂永军说,对江北新区而言,还面临一些短板。“比如,随着人口高速度集聚背后的基础配套,特别是教育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而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还需要时间。”他希望,未来江北能够积聚大量科研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形成一大批面向世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技术,贡献“江北智慧”。

  “到2020年,新区主要创新指标进入国家级新区和全省前列,实现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累计备案新型研发机构60家,高新技术企业9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5件,创新活力指数达213。”这是江北下一阶段的小目标。

  朝着这个目标,以“比肩中关村、张江高新区,看齐深圳”自勉的江北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变“跟跑”为“引领”释放新动能,推动制度创新,形成“江北经验”;聚力高端资源,打造创新高地;瞄准产业定位,打造产业地标;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创新生态。

  未来,江北新区仍将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进一步营造透明公开、法治公正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创新投入,提升全链条创新能力,加强与上海、浙江等地自贸试验区联动,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进一步强化区域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探索建立创新协调联动机制,着力构建协同高效、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把江北新区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的创新支点;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重塑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产业配套能力以及创新的国际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长江以北7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国际范儿”创新主城已然崛起。

  (本文系荔枝新闻专稿,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