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煤油灯、黑白电视机……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许多老物件渐渐消失,许多传统记忆也慢慢被人们淡忘。
最近,康乐社区新布置的“城市记忆”老物件展示室,打开了居民们回忆往事的“时光机”。
展示室里,铝饭盒、梳妆盒、针线匾、煤油灯、铜脚炉、脚踏自行车、黑白电视机、解放初期的土地证、木结构织布机等50多个老物件,静静诉说着过往。
这些老物件,都是社区居民们过去的日常生活用品。
沈锦涛,今年78岁,这次拿出来的“宝贝”是藤制饭篮、竹编针线匾。老沈说,他是1969年结婚的,当时他正在部队当兵,这两件老物件是妻子的嫁妆。在双凤农村的时候,饭篮和针线匾时常会用到,1972年他分配工作进了工厂后,他的妻子也搬到了城里,一些可以用到的嫁妆也跟着进了城。但随着生活的变化,饭篮和针线匾就此被搁进厨顶上,一放就是20多年!
邱蕴芬,今年66岁,她的“宝贝”是凤凰牌脚踏车、缝纫机。邱阿姨说,她1975年结婚时,在无锡工作的父亲通过上海的朋友弄到了购物票,才买到了这两件当时在人们眼里的稀罕品,一家人凑了近300元,才把它们搬进了家。邱阿姨回忆,她当时学徒工才满师,一个月工资才30元多一点,为了出嫁好看点,是硬着头皮买的。这辆老牌子脚踏车,她一直用到了退休,感情很深,不舍得丢。而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汽车。
吴伟莲,今年61岁,这台上海牌黑白电视机,是她1982年结婚出嫁时的嫁妆,当时的价格是438元,是当时她家里最值钱的一件家用品,那个时候,每当有球赛、电视连续剧等播放,常会有许多邻居、朋友来看,家里头非常的热闹。1989年,她家买了彩电,现在又用上了52寸的高清彩电。
彭彩英,今年60岁,她提供的展示品是铜脚炉、手炉和汤婆子。铜脚炉和手炉是她的爷爷传下来的,至今近百年时间,而汤婆子是她的嫁妆,是一家人七拼八凑积起来的废铜,由父亲托人叫铜匠加工而成的。电器产品走进百姓家庭后,汤婆子早就被电热毯、空调等所取代。
有故事的老物件还有很多:这张土地证是1951年的,当年的居住条件和现在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盏煤油灯,陪老人度过了难忘的学生时代,说起往事来老人滔滔不绝。
这种老式织布机现在很少见了,智能化的机器早就代替了许多人工。
康乐社区党委书记凌燕秋:
设立“城市记忆”老物件室,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的一次创意,在每一件老物件的背后,都有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有着时代的烙印,有着人们生活的痕迹,让老物件勾起人们的情感,感恩今天的生活变迁与幸福,是我们结合主题教育活动的初衷。
一件旧物,珍藏着一个年代;一张照片,凝固着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