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记者/朱彤 张贺 摄像/李栋)
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完成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3.6%——这是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老大的地位;
上海的文化发源地,面向苏浙广阔腹地,唯一一个同时接壤江苏和浙江的行政区,多条发展带的交汇点——这是青浦在上海的地位。
10月17日,“家在江南”采访活动走进上海青浦,在这里探寻文化根在何处,又将流向何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记者一行在青浦中南部的古镇朱家角,泛舟水乡,体验了古镇的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巷之幽、园之精。
↑戳视频,80秒诗话朱家角
朱家角历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就形成村落镇。现在镇上最著名的老宅非课植园莫属,相传,课植园这一名字来源于“读书之余,不忘耕植”之意,又因原园主姓马,所以也称“马家花园”。
与寻常园林不同,园林的主人为让儿孙体会“粒粒皆辛苦”的辛劳,在园林深处辟有稻田、菜地和果林,名曰“稻香村”,自己也时常下田劳作以作榜样。
课植园中的菜地
在朱家角,千年的文气和现代的商气共融共生,互相哺育:古老的石板路和旧时房屋,是古镇历经沧桑的证明;而不绝于耳的叫卖和各类文创小店,是它仍年轻着的证据。
青浦博物馆馆长王辉研究员介绍说,朱家角很重要的经济基础,就是在原来的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以棉纺织为支撑的市场经济,随着棉纺织业发展,带动了整个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后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因为这里经济繁荣了,优秀的人才就会向此地集聚,继续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品位提升,正是历史上这样的良性循环,奠定了青浦的经济和文化格局。
如果说朱家角是青浦古老文化的代表,那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青浦远不会止步于此。
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与进博会遥相呼应,“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在不远处,正默默发力,为中国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走出去输送新能量,打开新视窗。
园区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由以“世界你好”美术馆为代表的文化展览体系,国匠众创空间、国匠天街构成的文化交流、交易体系和大师国博园为主体的文化创作体系三个板块组成。
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执行总裁李峙晔说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的目标是成为文化长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立足于上海,面向于全国,对外传播中国的声音。
园内各类艺术展品
这里不仅为葛军、崔磊等海派文化工作室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在积极孵化新的文化IP。
走进艺界馆,几位90后“合伙人”为记者介绍起他们的idea。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学院的馆长房合庆说“我们希望用设计的元素将江南手工艺品重新设计,融合中国工艺和大量江南元素,推向世界。后期会引入扬州漆器、木雕、苏绣还有国家级大师,我们会共同开发,推向世界。”
作为千禧一代,这群年轻人大多都是“海龟”,艺界馆正是取意“艺术无国界”,带着国际眼界回望传统技艺,房合庆和伙伴们发现,联合国外院校新鲜的设计能量,结合中国工艺进行设计转换、产业转换,转换到航空业、甚至酒店业,可以将江南艺术更因地制宜地转换出去,带动工艺美术在产业端里的流通。这就是年轻一代的传承和创新。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后花园”,青浦不仅在保护文脉,更在用创新的方法传承和推介江南文化,而这些,都必然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成为强劲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