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获建筑奖遭群嘲,非专业人员少掺和专业事|荔枝时评

2019年10月24日 14:25:3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易

  (作者从易,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两天,演员江一燕获世界级建筑大奖的文章在互联网上大量传播。文章中提到,江一燕亲自参与设计的建筑作品“梦想家园”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AMP2018年建筑设计/住宅建筑大奖,而美国建筑大师奖是最具权威的世界级建筑奖项之一,为全球建筑和设计行业树立新的标杆。很快,#江一燕回应获建筑奖争议#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

  “跨界”一直是江一燕的一个标签。比如她虽然是电影学院毕业,本职工作是演员,但她同时也认为自己是歌手、摄影师、作家、山区支教教师。对于其它跨界,公众大抵没太多意见。一方面这些跨界主要在文艺圈里,行业间的壁垒不那么厚;另一方面支教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慈善,多多益善。只是这一回,江一燕跨界成了建筑大师,着实太出人意料。因为建筑师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职业,就如同你很难想象一个没学过医的演员,哪一天突然获得了医学类大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随着网友的深扒,相关讯息终于浮出水面。其一,这个自称“最具权威的世界级建筑奖项之一”的美国建筑大师奖,在建筑圈内没什么知名度。它是一个伊朗人在美国建立的高度商业化的奖项,跟美国也没啥关系。该奖项的申请门槛比较低,面向全世界所有18岁以上人士开放,报名费为300美元;每年共有200多个奖项,像2019年的获奖项目高达278个。

  其二,“江一燕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的说法,也不准确。翻了获奖名单,并没有找到江一燕的名字,最后搜索该项目时,发现江一燕的名字出现在设计师团队里。真正的获奖单位是一家德国建筑工作室,首席建筑师是雷加·贝尔斯。换句话说,是该德国建筑工作室和德国建筑师获得了该奖项,江一燕作为别墅的主人,作为甲方,在设计装修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和观点,“顺理成章”成了设计团队中的一员。结果变成了江一燕获奖,这有点像一篇论文文末的被致谢人员,宣称自己是这篇论文里的第一作者。

  退一万步说,假设这个美国建筑大师奖真是建筑行业的大奖,而江一燕也的确为房屋的设计贡献了自己的想法,那为何她跨界获得建筑大奖的说法,仍然不被网友买账?

  这次群嘲江一燕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是主力。毕竟术业有专攻,内行看门道的他们更懂得什么才是够格的建筑师。在江一燕回应此次争议的微博底下,涌入了大量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评论,有一个留言颇具代表性:“你以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是你一个学表演的能成就的?哪个大师不是花了十几年甚至一辈子才会有些许成就?你懂什么叫建筑设计吗?你懂建筑设计的流程吗?你知道改稿会让人抓狂吗?你知道建筑从设计到落地有多么辛苦吗?建筑设计不是拿来给你镀金的手段,请不要糟蹋了建筑师这一职业。”

  坊间经常有这么一个调侃,建筑是一个“令人头秃”的专业。原因就在于难考——一些名牌大学的建筑专业分数极高;难学——五年制,学科内容多、杂、难;难搞——你得会熬夜画图,会跑客户、跑工地,得懂得跟各种奇葩的甲方沟通;难成——建筑行业对创意要求极高,但施展创意的机会又非常少,大部分从业人员最后都成了工地的“画图民工”,有成就者凤毛麟角……建筑行业如此之难,还有那么多人坚持、坚守着,正是源于对建筑的热爱和对成就的孜孜追求。

  无数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才建构了建筑师这一职业的专业度和荣誉感,才获得了那么一点属于建筑师个人的成就。结果一个演员,因为花钱请别人装修,并参与房屋的装修过程,摇身一变就成了建筑奖项的获得者。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建筑师这一行业的一种“相对剥夺”——剥夺了他人的专业付出和努力,让他人的专业显得“廉价”。因此,江一燕遭到群嘲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笔者不愿将江一燕获建筑奖解读为“立人设”,这样的说法有点诛心,或许这仅仅是因为她的无知——她将建筑想得太简单、太理所当然了,以至于她认为自己在旁边指手画脚一下,也是“知名建筑师”了。江一燕此次遭遇的舆论危机,也给其他有钱有名气的人士提了个醒:很多人有钱后就开始想追求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并无不可;只是跨界/附庸风雅的同时,也得有清醒的认知——你跨界时得到的表扬,多半是看在钱或者你名气的面子上,而非你真有这个专业实力;尊重专业人员,也是尊重自己。如若不然,真把自个当成穿了新衣的皇帝,被扒光的时候,就显得尴尬了。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