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我苏|南通农业的三个高光时刻!

2019年10月02日 11:43:08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新中国迎来70华诞之际,“我苏”客户端发起“峥嵘70载·我苏荣光这样成就”特别策划,联动江苏十三市中心站、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江苏新闻广播和全省市、县新媒体,与万千网友一起,来听我们的江苏故事。


      早在上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就在家乡推广种植棉花,但南通棉花实现高产,成为国家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从告别传统种植到迈向现代农业,70年来,曾是农业大市的南通,缔造了多个农业战线的辉煌。这其中,就有三次被《人民日报》聚焦。今天,我们与南通广播电视台“濠视频”一起,通过短视频来看,南通农业发展的高光时刻。

戳视频️↑↑↑看南通农业的三个高光时刻

  1959年以前,启东主要种植棉花,粮食由国家供给。为响应“粮食自给有余”的号召,启东人自我加压,克服重重困难,在1964年实现了粮棉双高产。1965年3月,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社论《产棉区要力争粮棉双丰收》,号召全国产棉区学习启东经验。

  唐如浴 时任启东县委书记“启东就扬名四海了,当时启东老百姓出去乘轮船火车,讲到是启东人,竖起大拇指 ,启东人也感觉非常骄傲。”

  农业整出大名堂,在南通不算新鲜事,登上人民日报头版的还有这张名为“县长抓鸡”的照片。照片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时任海安县长的卢玉林正在给群众讲授养鸡技术。改革开放初期,海安人陈正荣创办了全国首家农民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引领家家户户搞养殖, “百万雄鸡下江南”一时轰动全国。

  陈正荣的儿子 陈敏:“大家骑着自行车,骑着250的摩托车,把鸡蛋送到苏南去,所以后来形成了很多的万元户,在苏中苏北,海安居民的个人存款是最多的。”

  改革开放激发了农村活力,全市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户、专业村。2010年,海门农民施明牵头组建了施成农机合作社,成为托管几百亩农田的“田保姆”土地“全托管”,就是由专业化的服务组织为小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这一南通农民的草根创举,在2016年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得到了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的聚焦。在此基础上,南通市还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联盟“三个全覆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海门施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 施明“我们合作社引进了一系列的先进农机装备,包括无人机、水稻生产流水线、烘干机,加快了我们合作社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了我们增产增收,以前像小麦一亩地都是在800斤左右,今年达到了950斤。”

  新时代、新农村。2018年,南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727亿元,是1978年的1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69元,是1981年的90倍;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提升,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农村新图景正在江海大地徐徐展开。

70年,我苏荣光这样成就| 听更多江苏故事>>

  (来源:濠视频 编辑/徐金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