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 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活得比你更精致

2019年08月03日 08:22:0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  记者/五柳  张明玮  视频/万方 李珊


    2019年7月6日,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实证。8月2日,时隔近一个月,良渚古城主要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应“南京海丝讲堂”邀请,开讲《良渚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讲座结束后,荔枝新闻对刘斌做了专访

     刘斌1985年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便与同事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良渚遗址群的发掘中,30多年过去了,5000年前的良渚王国在他们的手铲下渐渐清晰。在刘斌看来,良渚古城虽然位于杭州,但良渚文化却遍及整个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我们江苏的苏州吴中张陵山、常州武良进寺墩,以及上海的青浦福泉山等地均发现有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地,并出土大量的精美玉器。

        “讲到良渚文化,我认为它是江南地区在5000年前的一个很独特的文化,那个时候就体现了它的一个独特性,还有它的一个精致性。”刘斌说。


良渚古城主要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刘斌(左)在阿塞拜疆世界遗产大会现场

  周庄、乌镇式江南水乡

  “人们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进出则依靠木船,这与苏州周庄、浙江乌镇应该是差不多的。”刘斌说。


图片来源于绘本《五千年良渚王国》

  良渚古城三面环山,东边开放,位于山间的沼泽湿地,并有多条河道贯穿,适合种植水稻,方便渔猎,周边山地还有木材、石材、玉矿等资源可供取用,符合《史记》“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说法。

  但也由于三面环山,平原海拔低,一旦遇上雨季,就会有山洪暴发。为此,良渚人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有南边的低水坝群、北边的高水坝群和山前长堤,而且这些堤坝均修建在两座山的谷口位置,不但可以防洪,还可以在旱季储水,用于水运和灌溉,一举多得。

  整个良渚古城占地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城,由内而外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这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起源,明清的紫禁城也不过就是这样的结构;有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作坊区等功能分区,其中的宫殿区有四个故宫那么大,可见当时的人们住的房子应该非常宽敞。
       在良渚古城的九个城门之中,八个是水门,城内河道纵横,人们修建木屋,傍水而居,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便是船,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飘着淡淡雾气的早晨,划着小船慢慢穿过两岸的一座座木屋,这就是5000年前良渚人的生活场景。


良渚时期的木船

  三叉形器、玉璜等玉器佩戴盛行

  “那个时候除了贵族身上佩戴了很多玉器之外,普通的老百姓也会佩戴少量的玉器。”刘斌说。


图片来源于《良渚玉器线绘》

  良渚时期,人们的服饰已相当讲究,而且在御寒、遮羞、装饰等实用功能之外,还成了区分等级和身份的标志之一。

  从质料来说,主要为麻织物,穿在身上舒适、透气、不沾身,很适合南方地区又湿又闷的夏天。此外,因为蚕丝不易保存,尚未发掘出实物,但是太湖流域是桑树的主要分布区,而且从玉纺专、玉端饰、骨针等当时的纺织、缝纫工具来看,有些穿线的孔是非常细的,如果不是丝绸根本穿不过去,由此来推测,当时应该有丝织品。此外,从神人兽面纹戴着的宽大羽帽来看,当时也应有用于冬季保暖的皮毛质地的服饰。不过,丝绸和皮毛类的服装应该主要为贵族使用

  良渚文化的出土物是以玉器为代表的,除了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几乎人人都佩戴玉器。贵族男子头戴三叉形器,贵族女子则会在脖子上佩戴玉璜,普通老百姓也会佩戴小玉珠、小玉坠等饰品。此外,还有玉带钩(腰带搭扣)、玉玦(耳环)、玉手镯、玉指环、玉梳等玉饰品。不仅品种繁多,玉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在放大镜下,1毫米的刻度内可以有几条线,还互相不重叠


良渚时期的玉璜、三叉形器等

玉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的神人兽面纹

  此外,良渚的陶器也非常发达,有很多精美的刻纹,甚至出现了类似文字的符号,有的是花、鸟、船等事物的形象,有的类似于甲骨文,据统计这样的符号共有七百多个


良渚时期的刻符黑陶

  还有杯、盘、豆等精美的漆器,贵族用的上面还镶嵌了玉器,看上去非常华丽,完全可以与后来战国时期的漆器相媲美

  


良渚时期的镶玉漆器(复制品)

  水稻、猪肉等食材供应充足

  “主要是水稻,当然还有其它很多东西,我们现在的东西,比方说菱角、莲子,各种这些东西都有的。”刘斌说。

  良渚人生活在太湖流域,这里是水网密布的沼泽平原,气候温暖湿润,恣意生长的水稻成了他们的主要食物。那时候已有石犁、石镰等农耕工具。2012年,考古人员在莫角山的宫殿东侧斜坡上,发现了一个被烧过的粮仓,烧毁的稻谷大概有20万吨,可见当时已有城市的粮食储备了,而且已到达“仓廪实”的程度。

  除了水稻,还发掘出大量的动物骨头,通过检测,猪的骸骨已经占到所有动物骸骨的80%,也就是说良渚时期已经圈养家猪了;而且几乎所有的遗址都发现有家猪的遗骨,可见供应量之足。太湖流域的稻作农业发展得较早,农田紧缺,猪为杂食性动物,米糠、秕谷、残羹剩饭等都可以作为它的食物,养殖家猪无疑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


良渚时期的家猪骸骨

  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良渚人还有很多其它丰富的食材,有螺、蚌、鱼、虾等水鲜,有菱角、莲子、芡实、葫芦等蔬菜,还有李子、梅子、葡萄等水果。


良渚时期的菱角

  在5000年前,良渚先民已发展稻作,养殖栽培,渔猎采集,“饭稻羹鱼”的农业形态已经形成。


良渚时期的狩猎工具石镞

     这样富庶、精致的生活状态,在中国同一时期的史前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不过,刘斌说,对于5000年前精致的江南生活,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比如,良渚那么多的玉器,到底是从哪里开采的?雕刻技艺那么精湛,到底使用了什么工具?良渚古城作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都城,它使用了什么样的统治模式?对于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一一探究。
        (本文系荔枝新闻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