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文艺课|满天星斗的邦国时代,为何良渚文化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标志?

2019年07月07日 12:08:14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终于得到了国际认可!

  我们一提到中国的历史往往会说“上下五千年”,这个时间是从上古时期“三皇五帝”的“黄帝”开始算起的,但实际上,不要说“三皇五帝”,就连“夏商”,存在的真实性都曾遭到过质疑,因为中国古代文献最早是从西周时开始记录的,这些古史被认为是神话与传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华文明在国际上被承认的历史只有2700年。

  20世纪初,随着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尤其是甲骨文的出土,让商王朝从传说变成信史,中华文明被推到3500年前

  随着距今5300至4500年左右的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和申遗的成功,良渚文化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标志

  在这个阶段,目前考古发现的,除了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还有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淮河流域的凌家滩文化等,这是一个“满天星斗”的时代,邦(古)国林立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为何良渚文化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标志?同一时期的古埃及人建造了雄伟的金字塔,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良渚人创造了哪些文明?

  玉器:工艺已达中国史前文化最高峰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用一种物质来代表中国文化,那就是玉。”

  良渚遗址群首次发现于1936年的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村,1986年、1987年、1991年又先后在反山遗址、瑶山遗址、汇观山遗址发现了多座大型墓葬和祭坛,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有斧、钺、琮、璧、璜、环、玦、镯等,用作礼器、配饰、兵器或工具等不同用途。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常见的玉器,内圆外方,大小高低不一,其中的玉琮王高8.9厘米,琮体四面雕刻有8个类似图腾的神人兽面纹,这是用来祭祀的礼器,蕴含了与神灵沟通的神圣意义。

  虽说在玉器制造工艺上,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一脉相承,但良渚文化已达到中国史前文化的高峰,有的花纹只有0.1毫米宽,像头发丝那么细,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如何完成这项工艺的,至今仍是个谜。

  从出土的玉器来看,良渚人已经掌握了线切割的方式——用麻绳加上沙子和水来切割玉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料的浪费,切割下来的边角料还可以做别的,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太浪费时间和人力!即便在现代,雕刻一件精美的玉器,需要经过选料、设计、画图、琢磨、抛光等多道程序,往往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成,而史前人类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制作一件玉器所耗费的精力,可想而知。

  此外,从陪葬的玉器规模来看,这个阶段已经有非常明显的贫富分化,一些大型墓葬,一打开来,里面全是白花花的玉器,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摆得满满的;而一些小型墓葬,可能只有一个小玉坠或者一颗小玉珠。

  古城:标志中国迈进文明时期

  2007年,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此后,考古工作人员又相继发现了面积6.3平方公里的外郭城,并证实良渚古城是宫城-内城-外郭的三重结构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其占地规模领先后世1500年。

  部分地段地表上还残余4米高的城墙,底宽40至60米,比西安现存的明代古城墙还宽三倍左右。而且砌法考究,墙体主要用黄土夯筑,底部铺垫石块为基础,地基以下再铺一层20厘米左右的胶泥(一种粘性极好的黄土)。

  城内核心区域——莫角山遗址曾是大规模建筑群,据推测可能是王的宫城和贵族的府邸,不远处就是反山遗址——贵族墓葬区。外围水网密布,沟通着不同层次的聚落和千顷农田,墓葬、祭坛等散布其中。这些聚落、祭坛与古城一起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城乡结构。

  像莫角山建筑群(土方量接近金字塔)、城墙这种大型的人工工程的实施,很显然是需要一定的社会复杂度和召集组织能力,这一切就建立在社会等级差异出现的基础上。简单来说,社会上出现了领导与被领导的不同阶层,“王”来领导和指挥“平民”,这是当时“国家”或是“政府”这种权利集中点存在的证明。

  如果说,大量出土文物以及莫角山建筑群的发现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曙光,就相当于在这个门槛上即将向文明迈进,不过还停留在临界点上,发现良渚古城遗址后,就认为它实际上已经迈进了文明的时代。

  水利: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天目山系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雨水充沛,夏季极易形成山洪,对地处下游平原的良渚遗址群形成直接威胁。

  2009年至2015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为了预防山洪灾害,良渚人在建设古城之初就统一规划了城外的水利系统,整个系统由山口高坝、山麓低坝和平原矮坝三部分共11条堤坝组成的,分工进行了分水与蓄水等抗洪措施。

  据考古研究推测,该水利系统可能具有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多方面功能,与良渚古城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通过该水利系统,夏季山洪暴发时,山口高坝所在山谷陡峻,将水蓄积起来,不至于对低洼处形成冲击;冬季干旱时可能断流,不具备行船条件,通过蓄水形成的库容,则可以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运输网,方便运输。

  这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早1000多年,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

  消失:或毁灭于上古时期的洪水

  然而4000多年前,繁荣一时的良渚王国,突然遭遇了一次大的毁灭性灾变。

  关于灾变的各种原因,许多学者认为,良渚文化过度开发资源,把社会的宝贵财富过度用在毫无实用价值的玉器生产上面,玉块的衰竭导致良渚文明的衰落,最终诱发社会崩溃。

  也有学者认为,很大程度是受生态环境及自身地理位置的影响。良渚遗址群处在长江和太湖周边,海拔很低,只有两三米,只要海平面稍微有一些变动,这个地方的环境就非常脆弱。

  几乎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远古时代曾发生大洪水的神话。苏美尔人在楔形文字泥板上记载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大洪水神话,《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希腊神话中的大洪水,发生在尧舜禹时代的大洪水神话,上古时代的人类有着共同的洪水记忆,新石器晚期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突然暴发的洪水或海啸淹没了千余年发展起来的良渚文化,邦国毁于一旦。今天良渚遗址群还普遍发现有水灾痕迹——泥炭地和沼泽层,可能一些遗址至今还深深埋在太湖湖底。

  在“满天星斗”的邦国时代,良渚文化以其无比璀璨的成就脱颖而出,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荔枝新闻专稿 记者/五柳 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良渚博物院微信公众号、百度百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