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文艺课|民国时期的“街头rap”、侗族的“集体串门”……它们都是非遗

2019年06月07日 15:19:0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中国实践”。
  保护的前提当然是了解咯,可是在包罗万象的中国非遗中,总有那么一些画风清奇的“小可爱”,它们的名字相当神秘,让你猜不透摸不着……

  恰克恰克

  这充满魔性的名字,既有节奏感又自带喜感,让人按捺不住地 “蹦擦擦~蹦擦擦~”。

  Actually, “恰克恰克”确实是个搞笑担当。它是新疆维吾尔族小伙伴们的“相声”,翻译成汉语是“笑话”,更专业地说, “恰克恰克”是一种以逗人发笑为目的而说的具有幽默性的话语。

著名恰克恰克大师伊莎木(右)和儿子马合木提

  它发源于伊犁,流传于伊犁、博乐、哈密、库尔勒、喀什、阿克苏、和田等地区,内容取材于维吾尔族人的生活和习俗,融合了各种维语段子,有“恰克恰克”的地方就有笑声。

  小热昏 

  小什么昏?什么热昏?小热什么?这又是什么“宝藏”非遗?

  “小热昏”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谐谑曲艺,始于清末民初的乱世。它大多取材于社会新闻,艺人们以讽刺的手法、说唱的方式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说它是中国民间的“街头rap”一点也不为过。

小热昏过去在街头演出

  “小热昏”的名字很有意思,据说,它源于从艺者们强烈的“求生欲”:当时,艺人担心遭到反动势力的迫害,所以自称“小热昏”,即“我发热发昏在说胡话,不必当真......”,以此逃避责罚。

  哈尼哈巴

  同为说唱艺术的还有哈尼族的“哈尼哈巴”。由于哈尼族历史上是没有文字的名族,哈尼族人将深厚的文化底蕴都付诸说唱。哈巴记载了他们的农事活动、爱情故事、现实生活……完整全面地反映了哈尼族人的智慧结晶,因此它又被称为“无文字的百科全书”

  风火流星

  “风火流星”乍一听,像星矢的天马流星拳。
  粗一看,两者的酷炫程度也难分伯仲。

 

  这位来自山西晋阳的小可爱,是一门融杂技与武术为一体的汉族民俗社火表演艺术。一根一米多长的绳子,两端系上了两个铁丝网兜,里面装上点着的木炭,随着呼呼生风的表演,木炭越着越旺,火借风势、火围人转,在夜幕下那星星点点的火星四处飞溅,形成一道道火圈。

  风、火、星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民间文艺风景线,让它在中国非遗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

  花儿

  此“花儿”非彼花儿。你不能摘下它捧在手心里,但是,你却可以把它唱给你心尖尖上的人听。

  “花儿”是流传于西北甘、青、宁三地各民族的民歌,因其歌词中将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爱情常常是“花儿”的主要内容,爱的魔力转圈圈,都在这里哟。

  月也

  侗族人有 “集体串门”的习俗,并且这种“串门”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月也”。

  每逢“月也”之时,一整个寨子的人就集体出动了。大家盛装列队,肩挑腊肉、米酒等“见面礼”,浩浩荡荡地向主寨(串门对象)进发。到了目的地,主寨会用板凳、竹竿、树枝这些东西设满路障,拖着前来串门的伙伴对歌一番,这叫“拦路仪式”,每对上一个回合,主寨的人就会拆去一道路障,直至全部拆除。


侗族拦路迎宾仪式


侗族姑娘在寨门拦路迎宾唱“侗族大歌”

  礼尚往来是“月也”的第一要义,今年我们去了你们寨,明年你们就得到我们这儿“还也”,不然两个寨子的友谊就走到尽头咯。

  翻九楼

  “翻九楼”是一项很惊险的杂技表演。它起源于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并搭台登高为其夫喊冤和超度亡魂。应这样一个传说,江南民间就流传了搭台登高为五殇(因水、火、刀、自缢、分娩而暴死)者超度亡灵的习俗,其表现形式就是“翻九楼”。

“翻九楼”的动作表演

  表演“翻九楼”时,先在平坦的空地上竖起两根上面安有小滑轮的杉木柱,然后将9张八仙桌一张张地叠高并固定在两根杉木柱上,再放上2张叠桌,准备就绪后方可开始。表演者先从下面第二张八仙桌逢双向上翻跟斗,翻上第八张八仙桌后,再继续向上翻到最高层的叠桌上进行表演。有金鸡独立、童子拜观音、老鹰扑塌飞、向上磨豆腐、溜肩、倒挂紫金钟、头顶头7套动作,然后依次逢单从第九张八仙桌向下翻跟斗到第一张八仙桌结束。

“翻九楼”所需器具

  叼羊

  “叼羊”,听起来像把羊叼起来,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叼羊”是新疆哈萨克族人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一般在节庆或表演时进行。

  主持者将两岁左右割去头部的山羊放在指定处,枪响后参赛者共同骑马飞驰奔去,各骑手们各施技巧,拼命抢夺,以最先叼着羊并到达终点者为胜方。获胜方按照当地的习俗,将羊当场烤熟,请众骑手共享,称为“幸福肉”

  希望课代表的一番科普,能帮助大家了解这些“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小可爱哟。
  (编辑/王啦啦)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