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宜兴:唱响新苏南乡村田园牧歌 产业转型 绿色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2019年05月26日 18:50:51 |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三山两水五分田",无锡宜兴市是苏南地区最大的农业市之一,自然禀赋优越。近年来依托优势的农业产业、深厚的乡土文化、优美的村落景观等"三农"资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涌现出一大批经济强、环境美、特色明、民风正的陶都美丽乡村,今天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我们就一起去宜兴看一看。

  在宜兴市湖父镇张阳村,盆景种植户樊强:“老铁们好,这是一棵40年大阪松。看一下,看这个控针,一个重器,苍老度已经到了。喜欢的朋友加我微信!”85后小伙子樊强,是张阳村盆景特色街的一名种植户,记者来到他的盆景园时,他正在给网友拍摄盆景小视频。

  盆景种植户樊强:“现在通过实体店和网上的销售,一年的收入额大概在100多万。”

  在张阳村,像樊强一样的苗木盆景种植户有500多户,走进村里,白墙黛瓦的民宅之间,随处可见千姿百态的各类盆景。

  当被问及,盆景是从山里移过来,还是自己培育的?盆景种植户、原矿山矿长施正华:“这个是小苗培育的,像这样的一盆也要七八年。”

  行走在张阳村,仿佛是走进一幅清新写意的山水画,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曾是一副灰头土脸的模样。

  盆景种植户、原矿山矿长施正华:“整个村大概70%、80%的人全部从事矿山工作,原来的路上全是拖拉机,开过去连人都看不到,都是灰蒙蒙。”

  宜兴市张阳村村委会主任殷岳平:“全村靠矿山的收入那时候就有上千万,说句实在话,炮声一响跟打仗一样,即使挣点钱,也是在炮声中挣来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靠山吃山"一度给张阳村带来了不少收入。然而现实很快就让村民们意识到,这种以破坏自然、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必须转型寻找出路。2003年,宜兴开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矿山生态保护整治,宜南山区的矿山宕口相继关闭,让原本只会"开山取石"的村民一时难以适应。

  盆景种植户、原矿山矿长施正华:“突然转型,一头雾水也不知道到底搞什么。村里组织我们矿山下来的职工,到浙江、安徽参观,慢慢最后精选就是搞盆景。”

  村民们逐渐开始转型培育盆景,不过,起初单兵作战,销售并不太好,直到一次意外的惊喜打破了僵局。

  宜兴市张阳村村委会主任殷岳平:“在外地,看中了3棵大紫薇,当初要价要90万,一个人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我们商量了下9个人,每人10万,把这三棵树拿回来。再通过我们的培育修剪,结果被一个大老板买去了,卖了198万,都不知道能赚这么多钱。”

  尝到了合伙经营的甜头,村民们开始主动抱团出击。2018年,合作社年销售额超过1个亿,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87万元,花木盆景变成村民们的"摇钱树"。富起来的张阳村村民更加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近年来,先后投入4300万进行环境整治,打造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还收获了"国家级生态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一系列美誉。

  游客:“今天买了六七盆盆景,这个地方太美了,经常喜欢到这个地方转转,看到好的盆景就买一点送送朋友。”

  宜兴市张阳村村委会主任殷岳平:“我们村现在每年接待游客在100万左右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在9000万左右,从经济、环境、老百姓安居乐业来说,比原来大幅度提高。”

  在宜兴,像张阳村这样的特色村庄几乎遍布各个乡镇。在西渚镇白塔村,当地以文化产业强村富民,探索出适合自身特色的美丽乡村之路;在丁蜀镇西望村,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民手工艺合作社,共同打响"西望村"紫砂品牌。在张渚镇省庄金家村,通过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合作模式,整合了当地闲置农房开发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精品民宿,让曾经冷清的村庄热闹了起来。如今,一个个面貌一新、特色鲜明的最美村落正逐渐绘就乡村振兴的"宜兴图景"。

  宜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赛洪:“真正让农村的产业强起来,村级的经济壮大起来,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真正让农民享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惠。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全力共建美丽乡村,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宜兴在乡村振兴中,以产业为核心,"富"了农民生活;以规划为引领,"靓"了村庄的颜值;以文明为底色,"美"了乡风民风,唱响了家家有美景,村村有特色的田园牧歌。蹲点调研中,目之所及的是流连忘返的游客、幸福感满满的村民,以及一个个红红火火的特色产业……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乡村正在这里呈现出令人鼓舞的生动模样。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陈辉 马驭 赵夏楠 李栋  编辑/朱一普)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