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钟的
(作者王钟的,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沸沸扬扬的周口男婴失踪案,发生了让人意料不到的逆转。有关部门调查证实,该事件系男婴母亲因家庭矛盾,和其亲友所策划的虚假警情,男婴生父系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在职干部。
一场社会关注的男婴失踪案,最终被证实与婚外情有关,除了平添了坊间八卦的材料,似乎只能说明因为当事人策划虚假警情,宝贵的办案资源被无谓地消耗,公众和媒体的注意力也被浪费。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先前大量社会资源投入到这起案件上没有必要。孩子是无辜的,对每一起婴儿失踪案,都应该引起最高程度的重视。哪怕遭遇一次又一次“狼来了”的谎言,也不能掉以轻心,只要有一起案件是真实发生的,就应该以最大的努力侦破案件,还孩子以安全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当然,如何让有限的办案资源、有限的社会注意力,投入到真实的警情中,也是不容回避的命题。尤其在信息传播出现新特征的互联网时代,有关各方都应该好好反思这一问题。
目前,参与策划者多人被拘留,男婴母亲尚在哺乳期,暂未被采取措施。按照刑法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由于该案影响巨大,涉案人员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对于该虚假警情案的策划者而言,在编造警情之初,恐怕没有想到事情会以这样的方式收场。男婴的母亲和生父等人,为了隐瞒婚外情,显然是失去理智的,竟然以为可以通过糊弄警方的方式来解决感情纠纷。但更本质的是,他们缺乏对虚假男婴失踪案引发的网络舆情的预判能力。事发之后,各大媒体都转发了消息,表达了关注,当地公安机关还追加了悬赏金额,这些因素无疑对案件告破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
互联网的特点就在于此:每一个个体遭遇的困境,都有机会得到公众的关注,广大的社会资源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调动,推动真相的发掘,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
但是,在人们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种与网络舆论互动的后果,如果自己的真实情况与其在舆论场上述说的不尽相符,一旦真相被揭穿,所承受的代价恐怕也是成倍的。换言之,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条件下,说一个谎可能只是蒙骗少数人,但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中,说一个谎就是蒙骗整个社会,“扰乱社会秩序”远比你想象得来得容易。
此前,一些网络“诈捐”案件曝光以后,当事人一时成为千夫所指,不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其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周口男婴失踪案也是如此,当事人除了面临法律制裁,还会把自己钉在耻辱柱上,让本来就不符合社会道德的婚外情,以更为公开的方式接受社会的指责。
从具体案情来看,涉案人员的“戏精”表现,是案件性质恶劣的重要原因。比如男婴母亲“晕倒”,事后还装作神志不清等,这些引发公众同情的情节,无疑推动了该事件的舆论传播。如果涉案人员及时澄清真相,避免社会资源的进一步消耗,而不是等到“兜不住了”以后才承认自己的过错,恐怕事情不会闹得这么大。
面对全新的互联网舆论环境,每一个参与者和话题的提供者,无论年龄,无论身份,都应该保持一份诚恳的心态。复盘整个事件,旁观者或许会觉得涉案人员极不成熟,像小孩子一样用一个谎言来圆另一个谎言。然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谁也不能保证自己面临类似情形时行为举止妥当——事实上,在网络反转事件的当事人中,不乏有知识、有学识的社会精英。尊重执法力量的权威,尊重公众的智商,尊重互联网的传播规律,是该事件教给人的重要一课。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