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愿你勇敢,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荔枝娱评

2019年05月04日 09:23:2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祖纪妍

  (作者祖纪妍,“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经常更多地谈论它的工业属性,票房、明星、投资回报率。

  即便当我们把电影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谈论的时候,我们也更容易在意它的娱乐属性,小众的认同,大众的狂欢,我们已经习惯把电影跟未来相关。所以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文章思考电影与游戏的关系,电影与网络的关系,电影与自媒体的关系。

  然而,我们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电影天然的人文性。不管技术如何发展,电影大多数时候依旧是关于人的艺术,关于人心,也关于人的生活。

  当更多的眼球关注在两组史塔克分别对战夜王和灭霸的时候,我请求,各位可以留出一点时间,分给《何以为家》这部电影,这部关于人和生活的电影。

   电影一开头,就向我们抛出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内核:12岁的男孩赞恩,在监狱中服刑,他要起诉他的父母,理由是因为他们生了他。

  养育之恩,无以为报,是我们熟悉的常理,在这样一个颠覆性的观念下,观众很容易被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大家都非常想了解这个小男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让他发出如此大逆不道的宣言。

  但是,导演并无意向我们讲述一个充满戏剧冲突的好莱坞式故事。她既不想向我们传递从小做起、从底层做起的正能量价值观,也没有兴趣渲染叙利亚难民的悲情背景,她只想让我们看看在这个地球上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些人正在如此地生活——以一个孩子的视角。

   这个瘦弱的小男孩,从小就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他要工作养家糊口,要在贫困和父母的责骂之下努力给弟弟妹妹一个有人情味儿的家。

  在电影中,这个小演员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笑过,嘴角永远下垂,眼神中永远透露着超出他这个年纪的悲伤。有这样一个出色的人物作为故事的底色,导演想让观众哭多少次就能哭多少次,但是她选择了不去这样做。

  没有煽情,没有卖惨,没有沉溺在悲苦中自我怜悯——因为孩子眼中的世界,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我认为,这部电影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就是全片所弥漫的那种乐观主义精神,最质朴的乐观。只要没有更坏的事情发生,那么生活就依旧还是好的,这是属于孩子的乐观。

  所以影片中最打动人的情节,都是小男主赞恩苦中作乐的片段。

  他在游乐场扒光了女性人偶的上衣;他用镜子把隔壁楼电视上的动画片反射进屋里,抱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一块看;他在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不得不去打劫更小的孩子,才能换来一瓶给弟弟喝的牛奶……赞恩是这样努力而认真地对待生活,可是生活依旧没有出路。

  电影没有指责任何人,尽管从男孩的视角看上去父母凶恶而残忍、商人卑鄙又可恶,但是导演依旧在法庭上给了每一个人说话的机会。他们凶恶是因为无助,他们残忍是因为无知,他们之所以对孩子造成如此严重的伤害是因为在他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身边就没有可以依靠的大人……

  想起一句话:只有在艺术家的笔下,每一个人物才能获得平等生活的权利。也许,这就是电影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何以为家》中看到了《偷自行车的人》,看到了在大银幕上久违了的人文精神。

   正是因为导演在正片里的冷静和克制,影片结尾处那一点温情的回归才成为了最珍贵的一抹亮色。

  从来不笑的小赞恩,在人生中第一次拍证件照的时候笑了,笑得那么灿烂,笑得像极了一个只有12岁的孩子,笑得让人足以忘记他之前曾经历过那么多的苦难。

  催泪弹终于喷薄而出,字幕和纪录影像告诉大家,赞恩真的是一个难民男孩,影片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根据他的真实经历改编,观众的情绪终于在电影结束前的最后一刻找到了出口。

  这是属于电影商业属性的那一部分,但是无伤大雅,导演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平衡。

   最后,用影片结尾的一句字幕作结: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相待。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