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用手感知世界,实现梦想。行业分工不同,每个人的手多少都带有各自职业的烙印,灵巧的手,粗糙的手,智能的手……每一双手,是职业属性的直观映照,是筑起尊严与梦想的凭依,是信仰、热血与现实交融的见证。这个“五一”劳动节,江苏城市频道携手我苏网、荔枝新闻,找到了7双与众不同的手。让我们一起聆听7双手背后的动人故事,致敬每一个努力奋斗的追梦人!
这双手至少要掌握50种不同的手势:举手到眉边,拱手到胸前,云手如抱月,指手到鼻尖。每一个手势动作,都要经过六七年的刻苦训练。
这双手的主人在4月26日刚刚接过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桂冠,她是单雯,江苏省昆剧院演员,出生于梨园世家,10岁开始学戏,13岁首次登台,16岁,凭借《1699桃花扇》一戏成名,光彩夺目的背后,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
单雯说:“一招一式,一个水袖,一个眼神,都需要靠手来传递,手,应该是我们的灵魂。”
纤纤濯素手,辛苦不易得
食指向外伸直,大拇指向掌心收拢,中指向掌心弯曲,仅是闺门旦的兰花指,年幼时的单雯每次练习都要保持动作6到10分钟,一天至少练上二三十次。
“小孩是没有什么定性的,做一个动作那么长时间,大家就开始往下塌了,这时候老师会用小藤竿啪一下抽上去,整个就提起来了,大家就觉得非常痛苦。然后老师重新给你扳,放在那按照他的标准不能动。”
单雯记得老师曾说过,表演很重要,手势更重要。手在生活中是女孩的第二张脸,在舞台上也是这样。
昆曲的美 也是肢体的美
2007年,18岁的单雯正式拜师昆曲艺术家张继青,这位获得“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的“昆曲皇后”,将毕生所学向单雯口传心授。
张继青说:“我们就是在演这出戏的时候,自己完全是沉浸在里面的,一定要有本能意识把观众拉到戏里面来,观众通过你的肢体,吸收到你在表演昆曲,人物美的东西。”
凭借恩师张继青亲授的《牡丹亭》,单雯荣登本届梅花奖榜首。
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说,单雯是江苏省昆剧院的第十朵梅花,这让他感到南昆的传承有序,传承有望。他说,昆曲和其它剧种不一样,它的传承不光是文本上的艺术,更重要的是靠人,也就是非物质的表演艺术,这个是昆曲最精道的地方。
得奖后,单雯表示会自己更加努力,好好唱戏,好好演出,带给观众更多的剧目,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双手,传播戏剧之美,传承戏曲之魂
单雯说,她希望自己的这双手不仅能传播戏剧之美,更能传承戏曲之魂。现在除了日常的排练与演出,她也把昆曲带到了不同的课堂上。
通过讲座,把昆曲介绍给更多的大学生。
通过亲自教授,让小朋友们感受昆曲之美。
“传承在我们戏曲来说就是口传心授,应该向年轻人去普及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中国传统精髓的东西,把传统文化推向年轻化。”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单雯为代表的建国后昆曲第四代传人,正在将600年历史的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点击《致敬这双手》专题,感知更多奋斗者掌心的温度>>
了解更多关于单雯,戳这里看荔枝新闻的独家专访《择一事,事一生——昆曲演员单雯:梅花奖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来源:《零距离》记者/秦禾冬 尹皓君;荔枝新闻编辑/王婕 稿件部分素材来源:荔枝新闻)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