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让“植树造林”成为时代新风尚

2019年03月12日 11:01:1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特约评论员/黄磊

  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12日是我国第41个植树节。(人民网  312)

  “植树在当代,得宜在下代”“多植树,广造林,现在人养树,日后树养人”......自古以来,植树爱树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居所,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唐朝柳宗元身为柳州刺史时种柳“柳江边”。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1979年,在邓小平的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国持续开展,每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无论工作有多忙,都会带领人民履行公民应尽的植树义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创造了可喜的“绿色奇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显示: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就至少占到了过去17年中世界植被增加总量的25%,中国的“绿色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持续抓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让人民群众享有美丽宜居环境”,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与承诺,也需要我们每个公民从力所能及的“植树造林”开始,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绿色、美丽家园。

  种下绿色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生动形象的论述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相反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塞罕坝的真实写照,经过三代人几十年的植树造林,还清了百年间历史欠下的“生态账”,如今它成为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3亿多立方米、释放氧气57万多吨的百万亩“人工林海”,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践行植树造林的义务。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植树造林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生态价值,还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需要我们每个公民自觉践行此项义务。“种树大王”黄生红征“沙场”绿荒山,将100多万株树在荒山上扎下了根;“治沙英雄”殷玉珍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将浩瀚黄沙变成7万亩绿海....春种一棵树,便是种下了绿色,留下了希望,从“治沙英雄”们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到每年我们所种下的一棵棵小树苗,这些都是在为更多的绿色与希望,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值此春之伊始,万木生发,让我们携手努力主动践行植树造林的义务,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一年之计在于春,植树造林正当时。在提倡“低碳、节能”环保生活的新时代,植树造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理应成为每个公民的时尚追求和不可推脱的义务,也将描绘出美丽中国的华丽篇章。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