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民生方面的变化,正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这个时代,从泥泞小径走上富裕之路;我们用光影记录这个时代,从黑白灰到色彩斑斓。8月起,江苏新闻广播推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幸会,四十年》,沧海桑田感受生活巨变,平凡故事见证伟大时代!
光影流转四十年,一张张老照片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轨迹。作为一位职业摄影师,张龙法在这四十年间又获得了哪些不一样的体验呢?让我们跟随张家港台记者袁燕楠去看一看。
在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江海路的山北村段附近,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层住宅引人注目。在这些高楼之间,经常能看见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举着相机。这位老人就是张龙法,今年76岁。他告诉记者,自己就在山北村长大,这里曾经有一座山,是村民们割草、种菜的地方,后来经过采石开挖,小山夷为平地。
张龙法说:“特别是近几年,这里都是高楼了,也不要烧灶头了,不要烧柴、不要烧煤,都是用液化气了。出行不是步行了,也不是后来的脚踏车了,80年代以后摩托车开得起,到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汽车了。”
张龙法的摄影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1969年,退伍回乡的张龙法在当时的南沙公社担任名誉站长兼通讯报道组组长。因为公社的摄影需求,1974年,张龙法拥有了人生第一台相机——“红梅牌”折叠式120相机。这台相机价值69元,是张龙法近三个月的工资。一个胶卷只能拍16张照片,按下快门前,张龙法总要思索再三。
“一卷胶管很贵的,拍一卷胶卷舍不得,要拍一天,拍一张片子要左琢磨右琢磨,最后按快门的时候恨不得手还要抖,不要失败了,失败了就是几毛钱,损失很大的。”
带着相机,张龙法走遍了南沙的各个角落,人们的日常劳作、生活,还有各处的景色,都留在了他的镜头里。因为摄影上的出色表现,1976年年底,张龙法被调到了张家港市影剧公司工作,相机从红梅牌120相机变成了海鸥牌4型相机。他的拍摄范围也从南沙扩大到了整个张家港市。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张龙法的收入也增加了。他下定决心,买了一台日本产的尼康FM2相机。
“它可以变焦,以前120相机包括红梅包括海鸥都是定焦,55、75的镜头,没有办法拉近,没有办法拍得广一点,只能固定地拍。我如果要把人放大点、拉近点,没有办法。”
就在这台新相机到手的同时,在张龙法的家乡,一场交通的大变革拉开了序幕,张家港的主干道之一——张杨公路启动改造。沿着这条公路一直往北,就是当时引领张家港经济发展的沿江工业带。
“像我们沿江开发区,从张家港码头起,到九十年代建我们保税区,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把整个沿江工业串起来了。”
张龙法拍摄的照片已经超过20万张,这些照片,生动记录了张家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变迁。张龙法没有停下脚步,他还会用相机记录这座城市美好的今天和更加辉煌的明天。
(张家港台记者袁燕楠,编辑匡蔚青、申红)
更多详细音频请收听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晚高峰》(18:00-19:00)《新闻早高峰》(7:30-9:00)每周三、周五播出的《幸会,四十年》报道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