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会,四十年】传承篇·从竹编到竹艺 从生活到艺术

2018年12月29日 11:01:1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民生方面的变化,正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这个时代,从泥泞小径走上富裕之路;我们用光影记录这个时代,从黑白灰到色彩斑斓。8月起,江苏新闻广播推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幸会,四十年》,沧海桑田感受生活巨变,平凡故事见证伟大时代!

  

  篾匠、铁匠、木匠,这些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艺人,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渐行渐远。但在扬中市,年过花甲的耿月新老人至今仍坚守着自己的老行当——篾匠。从编织生活用品到以竹编作画,老人为这门古老的手艺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

  “一寸宽的篾丝可以劈出50根丝,越细,编出来的东西越形象,这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在镇江技师学院技能大师产业园,耿月新的竹编是第一个入园的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耿老每周都会到学校给大学生徒弟们现场演示,传授竹编文化。

  扬中素有“竹乡”之称,耿月新从小和村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跟着长辈学篾匠,凭着一把锯子、一柄弯刀吃百家饭。

  “多的时候我们一个村就有几十个篾匠,常年在外面做凉席、篮子,那时候就靠这个手艺吃饭。”

  市场经济大潮下,科技与机械替代了手工劳作,很多生活用品实现了流水线生产,木匠、篾匠、铁匠这些传统手艺人纷纷转行,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后来都改行了,年轻人也不学了。”

  1991年,在上海的一个偶然发现,让耿月新眼前一亮,也坚定了他将篾匠这门老手艺守下去的信心。

  “当时在上海的时候,看到当地人睡席上的福、禄、喜等字样,我当时就想了,既然竹子能编得出字,能不能编得出人物、花草,编得出小动物?再捧着老的那些东西肯定是不行了。”

  经过两年的摸索,《孔子像》成为了耿月新的处女作,当时的作品虽然不是特别精致,却有朋友多次出高价要买,这让耿月新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市场: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字画、艺术装饰品开始走进越来越多普通家庭。

  结合市场的需求,耿月新以竹作画,作品从开始的人物肖像拓展到了名人字画、花鸟图、祖国山河多个系列,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大赛获金奖。“月新竹艺”作为当地的主要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作为我省竹编艺术传承人,现在,耿月新除了创作和收集作品,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宣传竹编文化、传授竹编技艺上。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自从竹编项目入驻镇江技师学院技能大师产业园,他已经收了60多个大学生徒弟。

  “这也是一个机会,到学校放大它的影响,让更多年轻人参与。”

  (扬中台记者何跃华、编辑匡蔚青、申红)

  更多详细音频请收听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晚高峰》(18:00-19:00)《新闻早高峰》(7:30-9:00)每周三、周五播出的《幸会,四十年》报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