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钱包,我有很多昵称,比如钱袋、票夹、皮夹……
从1978年到2018年,我经历了很多:我曾经以为自己很重要,可以说我一度是人们身边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然而近几年来,人们不再那么需要我,有的人甚至不再将我随身携带,我有点苦恼!
如果你们愿意,今天,我想和你们说说心里话!
曾经,我是人们身边的“宠鹅”
还记得,那是上世纪70年代,大家还拿着每个月二十多元人民币的工资,购物都是“凭票”的。在我单薄的身躯里,有时候会存放着分分角角的零钱以及各色票据:布票、粮票、油票、肉票、煤票、糖票、酒票、烟票、肥皂票……
1962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了38年,直到2000年才停止流通
1955年至1993年,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需要凭票购买生活必需品
那些年,我在主人的巧手里“出生”。每当家里添置新衣,主人就会细心收集“边角料”,而我就是在这堆“边角料”拼拼凑凑里“诞生”。遇到精致的主人,她们还会让我穿上丝线绣的“花衣裳”。
↑↑↑70年代的“我”
但是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有限,有时候,主人一家也会在贴身衣物里缝一个小布包代替我。
想当年,我的的确确是人们的“宠鹅”,我常常被大家“贴身”收藏,毕竟放在我“肚子里”的钞票和票据关系到全家一个月的“吃穿住行”。
那时候,出门“购物”,可没有现在轻松,没有连锁超市,没有商场,更没有淘宝,只有国营小卖部和供销社。每次和主人去“购物”,我都有点“无聊”,因为货架上的陈列的商品“永远老三样”,我闭着眼睛都能报得出来。
而且,这些品种单一的商品还常常“供不应求”,有时候我和主人起了个大早,排上一整天的长队,也不一定能买到家里“短缺”的东西,“空手而归”的结果就是免不了挨上一顿唠叨!
我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伴侣”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我陪伴着主人一家来到了80年代。随着国家几次重大工资制度改革,主人一家的收入有了明显增长,1987年主人家第一次有了“结余”。
1987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元“大关”(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局《回望辉煌四十年,迈向美好新时代》),如果你们还有印象,一定还记得当年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要填写几张长长的表单。
还记得那天一大早,主人把一叠现金塞进了我的“肚子”里,兴高采烈地带着我去了趟银行。银行柜台漂亮的小姐姐接过现金,来回拨弄着算盘,然后递给主人一个名叫“存折”的小本子。主人谨慎地核对了“存折”上的数额,又小心翼翼地把它交给了我。
80年代,国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地增长
就在这一年,主人家新添置了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新三件”。这在当时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儿,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是件值得“羡慕嫉妒”的喜事儿!
那一年的春节,全家都喜气洋洋地换上了新衣,就连我也脱下了碎花布衣裳,穿上了“彩色塑料”质地的衣衫。那时候,主人一家终于实现了人手一个钱包,我多了几个兄弟姐妹。每天早上出门上班前,主人一家都会带上我,而我也不再是一副“弱不禁风”吃不饱的样子。
↑↑↑80年代的“我”
1987年的除夕夜,我陪着主人一家包饺子、看春晚、守年岁……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费翔那首《你就像那一把火》,而费翔也成为80年代当之无愧的“偶像小鲜肉”。
1993年,我突然发现有一群“老朋友”慢慢消失了,它们是壹分、贰分、伍分等纸币以及粮票、油票、肉票、媒票等生活必需票据,而我的身边反而多了很多新朋友,他们被人们称为“第四套人民币”。
1987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1993年4月1日,上海率先全面放开粮油购销价格,取消粮票、油票;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
还记得那几年,我常常和这些新朋友一道陪着主人一家去逛超市,和十多年前国营小卖部、供销社相比,这些连锁超市里的商品太多了,琳琅满目,我常常看花眼。主人家的冰箱、橱柜、衣柜……再也没有出现过“短缺”的情况。
1995年,进口连锁超市开始纷纷开辟中国市场,1995年,家乐福中国首家超市开业;沃尔玛和麦德龙不甘其后,纷纷于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台湾连锁超市大润发于1997年进驻大陆市场;2004年,英国连锁超市TESCO通过与当时拥有25家乐购超市的顶新国际集团携手合作,进入中国市场。
那段时间,我是和主人见面频次最高的物件,我常常被塞得鼓鼓囊囊,常常处在“我是不是长胖了”的自我怀疑中。为了让我更耐用,主人也给我换了身“皮衣”。
↑↑↑90年代的“我”
跨越千禧年,我成功“瘦身”
时间在幸福生活中缓缓流逝,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跨越”了世纪。进入千禧年,主人一家的生活条件又向上“跃升”了一个台阶。过去,没人敢去想象成为“万元户”,而现在,家家户户都已经实现了“万元”储蓄的目标。
就在这段时间,我的身边又出现了“新人”——银行卡,它们和名片差不多大小,别看它们个头小,用处却很大。
1985年3月,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诞生于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此卡当时仅限在珠海地区使用,发行量较少,如今被收藏界尊称为“金珠海”。
1996年8月,中国银行发行具有国际标准的人民币借记卡——长城电子借记卡。
主人现在出门购物,离不开我,更离不开它们。在它们出现之前,主人出门购物前,一定会往我“肚子”里塞上一叠厚厚的现金,而自从有了它们,主人再也不用提前准备现金,而我在它们的帮助下,也“瘦身”成功!
1987年,第一台ATM取款机在珠海投入使用。出门忘带现金,没关心,只要找到银行卡对应的银行ATM取款机,就能马上“补款”。
吃饭、购物、购票……再也不需要带现金,消费时只需要在银行卡对应的POS机上刷卡付费
因为新朋友的出现,我的外形又有了变化,除了老朋友“落脚”的位置,新朋友们也有了“专属空间”。
↑↑↑千禧年的“我”
不过,“新朋友”有的时候也会给主人添麻烦,在中国银联成立以前,各家银行“各自为政”,纷纷推出借记卡与信用卡,而这些分属各家的“卡片宝宝”在消费时必须在对应银行的POS机上刷卡。为了方便消费,在银行卡刚普及的那几年,主人几乎把各家银行卡都办了个遍。
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通过与VISA的合作,让国人进入“双标卡”消费时代。但凡有POS机的地方,任何银行卡都可以刷卡消费。这对我和主人来说,确实“减负”不少!
“银联+VISA”双标卡,让国人首次享受到“无现金”消费的便利
而现在,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主人了
我和新朋友磨合得很好,可是没过多久,我们发现主人一家不大喜欢出门购物了,他们迷上了“淘宝”。
过去在超市、商场才能买到的东西,如今只需要打开“淘宝网”,选好心仪的商品,点击网上银行支付或支付宝支付。过几天就会有年轻的快递员小哥哥送货上门,如果主人对商品不满意,还可以随时退换。
1996年,中国银行率先建立网上银行服务,第一笔业务发生在1998年3月6日。而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网银是招商银行1998年7月6日推出的“一网通-网上支付”业务。
还记得这个名叫“U盾”的小东西吗?有了它就可以安全实现网上银行支付以及网上银行大额交易。
2003年,淘宝网由阿里巴巴集团创立,并在同年首次推出支付宝服务;2014年支付宝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厂商。
没过多久,类似“淘宝”的电商平台们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在主人一家的生活中。慢慢地,主人一家出门不再需要我和小伙伴“常伴左右”了,我们时常安静地躺在背包里、抽屉里、茶几上、沙发上……
而现在,人们购物早已告别了“网银支付”的时代,如今有了更方便的支付方式——手机移动支付,只要带上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消费。
智能手机这位新朋友已经完全“取代”了我的位置。印象中,自从手机有了移动支付功能,我时常被“压箱底”,主人外出购物、吃饭和游玩就再也没想起过我。
只有家里的女主人,偶尔在逛街时会想起我,时不时给我打扮一番,换上一身“精致”的“新衣”……
改革开放40年,
购物方式在变,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
40年来,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国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
消费购物方式日趋智能化,
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我也从稚嫩走向了成熟
也许有一天,
我将以“全新”形象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我很期待遇见未来的自己
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对吧?
(文案/沐梓 设计/贾辰婧 吴倩)
相关报道
我从1978来丨40年“地标”你打过卡吗?有只“小仙女”约你聊聊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