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那年腥风血雨 感恩他们守望相助

2018年12月12日 09:29:0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20多名西方人士选择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救助南京民众,记录屠杀真相,用善良、勇气和果敢,为灾难深重的南京民众带来弥足珍贵的光明与温暖。

  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六集文献纪录片《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带你进入历史现场,解读分析历史人物,向这群特殊“英雄”致敬。

  12月13日晚20点40江苏卫视首播,荔枝&我苏同步播出。


  1937年12月13日,在南京发生的悲惨记忆是无法抹灭的历史伤痛。81年后的这一天,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六集文献纪录片《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将与大家见面,让我们再一次怀念、感恩那些在血雨腥风中与南京同胞守望相助的外国友人。

       第一集:残虐真相的揭露者

  关键人物:弗兰克·蒂尔曼·德丁为代表的西方记者

       19371213日,日军攻破了南京城。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全世界都失去了南京的消息。是谁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报道? 

  彼时的南京城中,只留下五名外国记者他们目睹了日军在南京的疯狂杀戮,写下了震惊世界的报道,引起了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强烈关注。

  《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蒂尔曼·德丁为代表的斯蒂尔、门肯、麦克丹尼尔等西方媒体记者在南京城中目睹日军暴行后,想方设法发出报道并带出仍留在南京的外国人的书信和资料,他们的最新报道以及外国人的书信为无法进入南京的记者进一步揭露日军暴行提供了线索和实证。他们忠于真相、不惧牺牲的敬业精神与道德勇气,向世人传播了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的讯息,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传播至世界各地,影响深远。

他们在南京看到了什么?

他们怎样描述这场屠杀?

他们冒着重重战火,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才把消息传递出去?

《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第一集为您讲述

       第二集:不辱使命的救助者  

      关键人物: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副主席米尔斯

  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之际,南京城内留有众多无法撤离的难民。怎样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城市的破坏和平民的伤亡?

  美国长老会牧师米尔士,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的倡议四处奔走为难民划定可躲避战祸的安全区域。以他为代表的外国人群体与中方管理人员一起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共渡时艰、守望相助,拯救难民的故事就此展开......

安全区怎样运作?

难民生存环境如何?

历经浩劫的南京难民如何恢复自立?

《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第二集为您讲述 

       第三集:生死场上的守护者 

  

  关键人物:鼓楼医院总务主任詹姆斯·亨利·麦卡伦

  一首带着哀伤的《蚕豆歌》给1937年的南京难民带来一丝慰藉和希望。创作这首歌曲的,正是美国人詹姆斯·亨利·麦卡伦,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南京的22个外国人之一。

  1937年11月,日军兵临南京城下,他放弃了回美国度假的机会,来到鼓楼医院担任总务主任。此时的鼓楼医院,成了全南京城唯一救治难民身体和心灵创伤的地方。为了使医院正常运行麦卡伦做出了很多努力,给医院解决供电供水问题,开着救护车为医院接送伤员、运送蔬菜、送新生婴儿回家。

  然而,在日军暴行施虐的黑暗日子里,即使是鼓楼医院,外籍人士的生命和生存也难以为继。麦卡伦、威尔逊、鲍恩典、海茵茨们,何去何从? 

  不仅要在日军枪口下抢救无数生命,维系医院的正常运行,还要以自身之躯,保护更多的妇女儿童,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在那些日子里,麦卡伦的救护车犹如在血海上行驶的方舟,给南京的难民带来“生”的希望,他们是危难中的白衣天使。

怎样从日军的枪口下抢救无辜的生命?

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如何保护更多的妇女儿童?

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又冒死记录了怎样的暴行?

《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第三集为您讲述 

  第四集:诺亚方舟的掌舵者

  

  关键人物:江南水泥厂护厂负责人卡尔·京特博士

  江南水泥厂作为民国时期最大的水泥厂,有着巨大的战略价值。怎样护好厂的同时,守护流离失所的难民?

  德国人卡尔.京特博士利用自己德国公民的身份软硬皆施不断与日军做抗争,与丹麦人辛德贝格一起,设立小医院救治被战火波及的难民。

  日军在南京烧杀抢掠,城东郊外一片哀嚎,江南水泥厂成为了难民的“诺亚方舟”。然而,与江南水泥厂暂时的安全不同,相隔两公里外的栖霞寺难民营,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南京大屠杀期间,江南水泥厂涌入大量难民,这些难民如何安置?

南京大屠杀后,难民有家难回,怎样让他们安全回家?

在保护难民的同时,怎样将日军的暴行公诸于世?

《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第四集为您讲述

  第五集:日军暴行的记录者

  

  关键人物: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秘书、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斯迈思

  “我们知道这是一场赌博,但赌注是巨大的。”美国人斯迈思在1937年122日的信中如是写到。为什么斯迈思选择义无反顾地站出来?

  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赌博,与野蛮暴行的赌博,与时间的赌博。赌注或许就是他们自己,更或许是南京城内数以万计的难民。

  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城内烧杀抢掠,斯迈思向日本大使馆提交了69封书信以示抗议,并记录下日军暴行案例444件;汇编有关南京地区战争损失状况最早公布的调查报告《南京战祸写真》一书出版,为后期中国政府官方调查提供参考,意义深远。

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障的他们,为什么选择义无反顾地站出来?

这场无法掌控的“赌博”将斯迈思推向怎样的未知?

如果再一次面临这样的时刻,他会怎么做?

《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第五集为您讲述

  第六集:野蛮杀戮的报告者

  

  关键人物:德国驻南京使馆政务秘书罗森

  1937 年至 1938 年,格奥尔格· 罗森作为德国驻中国大使馆政务秘书,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于长江上亲历了日本飞机对于中立国船只的无差别轰炸,又目睹了日军残害平民的野蛮杀戮。身为日本盟国外交官的他做何选择?

  罗森收集了日军残害平民的证据,写下了大量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并向德国政府递交了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在南京拍摄的大屠杀影像,同时与日本当局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斗争。

  他嫉恶如仇的态度,使得日方对德日之间的外交关系产生了一些误会。这令罗森自己受到了纳粹当局的训斥和排挤,被迫离开外交工作岗位并离开中国,流亡海外,过着颠沛流离的后半生。

罗森究竟报告怎样的内容?

为什么他会因为这些报告身陷困境?

《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第六集为您讲述

12月13日晚20点40江苏卫视首播

荔枝&我苏同步播出

敬请关注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