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华》:岩井俊二的本土化,算不算成功?|荔枝娱评

2018年11月18日 10:25:2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李勤余

  (作者李勤余,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文汇报》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你好,之华》上映之前,它的海报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和常规做法不同,《你好,之华》并没有展现剧情,也没有突出主要角色,而是把导演、监制和主演三人的侧面像摆到了一起。

  他们的分工倒也明确,周迅负责表演,岩井俊二负责导演,而陈可辛的工作或许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他需要把一个极具日本文化色彩的剧本本土化,使它成为中国观众也能够感同身受的“中国故事”。

  事实上,这几年,日本影视剧被翻拍成中国版的情况并不鲜见,只不过成功的案例可谓少之又少。就冲这一点,也足以让人们为岩井俊二和陈可辛捏一把汗。何况,这一回的《你好,之华》还被视作日本版的《情书》。

  这封日系风格浓得化不开的“情书”,漂流到了中国,到底会不会水土不服?

  其实,服不服关键不在于场景、语言甚至是所谓的中国元素。有人说,电影拍摄的地点被设置在大连,却没有听见当地方言。

  若据此认为电影不够中国,未免太过浮于表面。比如,之南的儿子晨晨给逝去的母亲写信,竟然用上了“你好吗?我很好”这一《情书》中的经典台词,多少显得有些突兀。

  与其纠结在这些细节之中,倒不如审视一下岩井俊二的日式审美和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是否在电影中达到了契合。或许,这才是检验陈可辛工作成果的最佳标准。

  要达到这个标准,并不容易。回想一下之前口碑仆街的《深夜食堂》吧。日版《深夜食堂》的精髓在于食客们在深夜与孤独握手言和,接受不完美的现实生活。这种迷茫和疏离是日本上班族在一天辛劳之后的独有感觉,却未必符合中国国情。

  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人都在为前程打拼,恨不得把生活节奏加快再加快的中国大都市中,本不该有“深夜食堂”式的审美。勉强凑合在一起,艺术风格上的难以自圆其说自然会被放大到无法被弥合的地步。

  好在,有了陈可辛的帮助,岩井俊二没有陷入此类窘境。岩井导演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日两国的葬礼太不一样了。

  日本的葬礼要持续一天,而中国的葬礼似乎总是匆匆结束。那么,《你好,之华》开场戏——之南的葬礼,又该怎么处理呢?在镜头里,首先出现的不是之南的家人,而是参加上一场葬礼的来宾。

  主持人宣布接受后,工作人员快速地整理场地,迎接之南家人的到来。这种走过场式的潦草葬礼安排,中国人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

  电影主创没有拍出日系的唯美忧伤,反倒将个体生命的无常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要知道,之南可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让尹川痴恋三十年的女神。回过头来看,电影的开场戏让人唏嘘不已,并无移植后的排斥感。

  当然,陈可辛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改变中日两国文化的明显差异。比方说,之华的程序员老公在看到老婆收到尹川的告白短信后,怒摔手机,直接导致他们有了书信往来。

  显然,岩井俊二对中国国情不怎么不了解。在日本,很多家庭主妇的经济来源是丈夫的收入,手机,自然也由丈夫支配。

  日剧《昼颜》中,利佳子被发现出轨后,手机就被丈夫没收了。但是这种情况在中国家庭中并不多见,原因很简单,中国妇女在经济方面要独立自主得多。

  又比如,尹川这个人物,被设定为一个郁郁不得志却又无比专情的中年文艺男。这种角色常常在日本电影或文学中出现,但在中国,则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难以让我们产生共鸣。

  但是,有些情感终究是能够超越国界和文化差异的。

  尽管之华当年向尹川递上情书的姿势很“情书”,但青春的懵懂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得到的。

  虽然晨晨在楼顶放飞鸽子的场景很日式,但他因为奶奶突然生病住院对而生死问题产生的恐惧,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所以,能否抓住人类社会某些共通的情感体验,才是决定翻拍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影片结尾,之华和尹川、睦睦、晨晨、飒然共读之南当年留下的毕业感言:“我们每个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走在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有的人能实现梦想,也许有的人不能。人生有艰难的时候,也有痛苦的时候。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会回忆起这里,这个让我们平等、尊贵、荣耀的地方。”

  所有人物终于在与回忆的纠缠和对故人的怀念中,求得了和解,走向了未来。细读后不难发现,这段发言明显带着岩井俊二式的文艺腔,但在影院里,我仍然被最后一幕幕深深地打动了。

  原因无他,青春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回望青春,总有一股暖流涌入心中。这是岩井俊二的自身感悟,也是所有人的生活经历,不管他在中国、日本或是身处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