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中国大地沧桑巨变的40年,也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40年。伴随改革开放脚步成长起来的人们,被时代推动,亦推动时代。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担当者、亲历者、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一个个“中国梦”的生动样本。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创作中心重磅推出系列人物报道,为你捕捉新时代下鲜活多彩的中国面孔,带你一起感受中国发展的蓬勃动力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逐。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轻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我叫张天翼,我是一名地图采集员。我很喜欢许巍的这首歌《曾经的你》,里面的歌词像为我们而写。
地图采集员这种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可能闻所未闻。很多人以为电子地图中的数据,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采集来的,以为只要在控制室中,动动手指就能得到每个城市、每条道路的信息。其实人们不知道的是,电子地图中海量信息数据都是我们采集员亲手采集得到的。
我们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搭载黑科技的越野SUV全景采集车。这辆采集车一方面是我们的家,一方面也是我们身份的象征。过去两年,我一个人开着它跑了十七万公里。
我们每天都在路上,一年有三百多天待在外面。尽管很辛苦,但是能看到很多美丽的风景,也会遇到一些好玩的事情和朋友,一路的收获也是颇丰的。
这个世界如此的广阔,还有很多地方在我们的视线之外,等待着我们去寻找、标记、然后呈现给世人。比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的嘎密山奶牛村,是一个由一些零散的村民组成的自然村。此前在地图上是搜不到这个村落的,它就像一个“桃花源”一样隐藏在内陆的深处。
对于地图采集员来说,只要是有人住的地方,我们都会去走。一条路走上几十公里,也许就只通往一个牧户,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要走过去。
绿色的点是我们所在的位置,红色的线是我们行驶的轨迹。两个小时候之后,嘎密山奶牛村就出现在了电子地图上。这个被“掩盖”的村落在外界面前,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地位”。
过去采地图的方式就是步行,或者是拿着一些比较老旧的设备。而现在,我们开着车全自动地进行采集,更有无人机、采集背包加持,相比以前而言,要更加地方便、快捷、精准。
正如百度地图高级架构师李传学所介绍的,随着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的到来,中国的经济和基础建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地图行业也在快速地巨变。
目前,我们拥有三百多辆实地采集车,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和一个七百多人的数据加工团队,每天要处理千万张的实景图片。加起来,约一千多人的团队支持着整个地图的数据采集。
为了时刻保持着地图的时效性,对于一些高时效性的数据,比如一二线城市的主干路网,每个季度都要去更新一次。敦煌鸣沙山、四川康定新都桥、四川稻城波瓦山、四川邛崃、甘肃瓜州、重庆东大门水桥、厦门环岛路……每年我们需要采集约一千万公里的里程,采集范围覆盖了全国各地。
当然除了沿途的风景,在采集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走的路,经常是一些很少有人走的路,所以采集车辆面临扎胎的可能性比较大。在荒野之中,四下无人,车辆出现问题只能自己亲自修理。采集的过程更是日夜兼程,有时候跑得远的话,晚上就得在外面过夜,所以会随车携带账篷、被子和一些灯,我的车就像是我移动的家。
身边的朋友都说挺羡慕我的这份工作,可以到处跑、到处玩。其实,常年在外不能回家的这种感觉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永远在无休止地奔向远方。我们不是在玩,我们是在工作。我们更新的每一条路,都是为了让大家在使用导航的时候,能够更准确、快捷抵达目的地。
当我们外出采集,夜晚在户外休整的时候,我都会提前规划一下明天的路线,看一看明天沿途会不会经过一些镇子或者村子,这对我而言十分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明天中午能不能吃上一顿热乎的饱饭。
没来这个行业之前,我不知道地图能够把路线做到如此地准确。从开始的纸质地图到电子离线地图、实时在线地图,再到后来利用高精度的测绘仪器采集的地图,地图的版本在不断地更新发展,改变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随之而来,地图这个行业也在快速地发展。我们多走路,就是为了让别人少走路。
编者手记: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在出行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依赖着电子地图的导航,小到寻找一家美食,大到环游世界,因为电子地图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地方便快捷。而在便捷生活的背后,却是无数地图采集员深入世界的各个角落,留在路上的脚印和汗水。世界那么大,你无需费尽心力寻找,就能轻松抵达远方,不过是有人提前为你“指引”了方向。为行驶在路上的地图采集员们点赞~
进入专题,了解更多>>
(编辑/盛明珠)
我要说两句